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繁華不隻為追憶 續寫千年大運河的精彩故事

2019年05月25日09:2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續寫千年大運河的精彩故事

  江蘇省淮安市,京杭大運河和裡運河交匯處的水上立交工程處河面航運繁忙。賀敬華攝/光明圖片

  江蘇宿遷宿豫區大運河風光。朱瑞攝/光明圖片

  浙東運河紹興段八字橋下兩岸風景。本報記者陳晨攝/光明圖片

  民間藝人在大運河沿岸表演鼓塔舞獅。孫中喆攝/光明圖片

  【文創視域】

  在我國,有這樣一個蜿蜒千裡的工程:它的修建開通改變了我國古代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狀況﹔它見証了無數個時代的更迭,記錄著歷史的興衰﹔它縱貫南北、溝通東西、貫穿古今,已走過千年悠悠歲月。

  它的名字,叫大運河。

  如今,古老的大運河流淌進新時代,也迎來新機遇。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繁華不隻為追憶,大運河這本厚重耐讀的書卷要如何續寫文創故事?其文化之水、生態之水如何長流不息?

  “活”的文化遺產流淌著千年文明

  歷史: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省(市),連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近3200公裡,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記錄和傳承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肇始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代、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大運河厚重的歷史,決定了它獨特的文化基因。大運河連接起南方與北方,除了灌溉農田、便利水運,運河邊碼頭、城鎮、集市、商鋪、手工作坊逐漸興起,沿岸的鹽業、茶業、絲織業等蓬勃發展,貿易往來日益增多,文化、思想、觀念、藝術等領域的交流也不斷延伸擴展,滋養了沿線城市和百姓。

  “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一個不能繞開的話題,也是當今仍然需要重視的古代水利工程。”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譚徐明教授直言,“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一條運河能夠像大運河承載如此多的歷史文化,經歷滄海桑田的巨大演變,以及區域內如此密集富有創造力的古代水利工程。從水利文化的角度來看,大運河集中了水利工程所有類型,17世紀前我們的水利規劃、水工建筑、水利工程管理一直是領先世界的,水利規劃的科學技術成就至今也是少有超越的。”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張廷皓指出,大運河是水路交通大動脈,是古代漕運經濟制度的見証,具有突出的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從保存形式看,山東濟寧以南1000多公裡的在用河道依然是我國的黃金水道,年運量達五億噸。與世界各國運河80%以上均已廢棄或改作其他用途相比,大運河開鑿時間如此久遠,還能保留如此長度的通航功能非常罕見。因此,大運河是一個‘活’的文化遺產。”張廷皓強調。

  《規劃綱要》編制起草小組副組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也認為,大運河是活化的歷史文化遺產。“它貫穿古今、連通南北、跨越江河,承載了沿線地區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遷,是文化帶。沿線水工遺存、運河故道、名城古鎮等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水利文化、漕運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飲食文化等文化形態多樣,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域文化獨特,各種文化經過千年歷史疊加和空間輻射互融,形成了大運河獨具特色的文化價值、精神內涵和基因表達,並被沿線地區深刻記憶和傳承。”吳曉華表示。

  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正當時

  現狀:

  大運河沿線文化資源遺產極其豐富,僅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河道27段總長度就達1011公裡,沿線擁有23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運河功能仍在持續發揮,區域發展水平較高。但長期以來,大運河也面臨著遺產保護壓力巨大、傳承利用質量不高、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生態空間擠佔嚴重、合作機制亟待加強等突出問題和困難。

  一方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寶貴遺產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為借勢借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提供了難得的時代契機。當古老的大運河與當下的時代產生際遇,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更顯得意義重大。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指出,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加強大運河豐厚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挖掘和闡釋,推動大運河文化與時代元素相結合,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將為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還有利於促進區域創新融合協調發展——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緊密結合國家重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統籌大運河相關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推進文化旅游和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以文化為引領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當地社會和諧繁榮,將為新時代區域創新融合協調發展提供示范樣板。有利於深化國內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強化大運河精神內涵,挖掘和弘揚時代價值,深化國際交流互鑒,再現大運河包容開放天然屬性,將為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供重要平台。有利於展示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加強保護傳承利用,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將為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重要支撐。”該負責人表示。

  在吳曉華看來,深入認識大運河的文化內涵是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邏輯起點,通過解碼2500多年的大運河文化基因,保護好大運河沿線物化的歷史文化遺存,傳承好與大運河相關的各類非物質遺產和傳統習俗,弘揚好大運河文化精髓和價值理念,不斷賦予大運河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是大運河持續煥發生機活力、展現中華文化永久魅力的重要根基。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必將進一步激活大運河文化基因密碼,為中華文化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共抓大保護,實現文旅融合發展

  案例:

  為打好大運河文化帶的文化牌,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在保護歷史遺存的基礎上,強化文脈傳承,探索李金鏞故居、孫冶方紀念館等大運河沿線名人紀念場館保護利用新舉措﹔做好以王羲之洗硯池、運河御碼頭為主要內容的惠山“運河八景”和玉祁禮社古村恢復建設工作,把沿線文化亮點連起來﹔利用洛社敦親睦鄰節、玉祁鳳阜民俗節等民俗文化平台,做深做透鳳羽龍、玉祁龍舞等省級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

  大運河文化應如何保護傳承?惠山在實踐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規劃綱要》也從頂層設計上給出答案。《規劃綱要》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城鄉區域統籌協調、保護傳承利用機制創新等6個方面提出重點任務,設計了文化遺產保護展示、河道水系資源條件改善、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文化旅游融合提升4項工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規劃綱要》強調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

  “大運河文化帶首先是活態的文化遺產帶,必須將‘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貫穿於文化帶建設的全過程。”張廷皓說,比如細化並及時公布大運河遺產和關聯資源的保護區劃、建立和推行大運河文化遺產及周邊環境風貌保護管控清單、禁止不符合保護傳承要求的項目建設,從機制上保証大運河遺產本體、環境及地下遺存有效保護。

  “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落實好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和生態空間管控任務,推動大運河沿線地區共管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工作,特別是要嚴格控制對大運河沿線景觀環境有負面影響的產業產能。在大運河沿線兩岸謀劃建設綠色生態廊道,維護好大運河沿線綠色風貌。同時,要加強大運河與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等的綠色關聯。”吳曉華說。

  在共抓大保護的基礎上,具備獨特文旅資源的大運河如何將其今后的故事續寫得更加精彩?

  “我們將優化運河沿線產業結構,促進文化與科技、信息、旅游、體育、金融等產業融合,實現‘產、城’加‘文、旅’高度融合發展,形成一批運河文化與惠山優秀傳統文化交匯疊加的經典旅游線路。”無錫市惠山區區委書記李秋峰告訴記者。

  吳曉華指出,以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一是要完善道路交通、客運碼頭、游客服務等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不斷滿足人們多樣化出行和優質化服務的需求。二是要優化運河旅游產品體系,打造具有運河特征的旅游線路,講好中國大運河故事,不斷滿足人們對大運河旅游全景展示和體驗的需求。三是要推動旅游與文化、農業、工業等相關領域融合發展,推動沿線地區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

  “對文創產業而言,完整的產業鏈、豐富的原創性、體驗的多元化越來越重要。”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要充分挖掘大運河的傳統文化價值與創新價值,增加旅游產品的獨特性和豐富性,加快文化體驗中心建設。

  “繁華不隻為追憶,更應是今生的觸手可及。”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指出,挖掘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魅力,要讓運河“活”在生活之中,植入本地人的生活方式﹔還要讓更多年輕人廣泛參與,借助新穎的創意創新和技術應用,讓運河更“青春”,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

  (本報記者 陳晨)

  鏈接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三大突出亮點

  一是突出以文化為引領推動有關地區協調發展,把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打造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游帶,推動大運河沿線區域實現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二是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以文化遺產、河道水系、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提出科學規劃、突出保護,古為今用、強化傳承,優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推動形成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新模式。

  三是有效銜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緊密結合“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河北雄安新區建設等戰略實施,加快發展綠色航運,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生態、航運資源,發揮大運河連線織網、融匯交流的重要作用。

   (陳晨整理)

(責編:鄒菁、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