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盛會 人民的節日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回眸

5月22日,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落幕。作為我國規格最高、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綜合性文化藝術盛會,中國藝術節首次將“文創”納入框架之中,進一步豐富了藝術節的整體格局。
本次博覽會共設立33個特裝展區,全國各省區市705家文化機構攜1169個演藝作品及5757種文創產品參展,集中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舞台藝術創作及文創產業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展現了文創產業新動能。
把博物館帶回家
這是博物館首次借文創的形式參加中國藝術節,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等“國家隊”第一次在這一平台集中亮相。
故宮博物院的眾多文創產品亮相,千裡江山系列、海錯圖系列、海水江崖系列、墨梅圖系列、駿馬系列等16個系列、102種、972件文創精品和新品,讓觀眾飽覽故宮文創的魅力。國家博物館帶來根據國寶四羊方尊設計的學而不厭創意金屬尺,還有依照館藏青銅面具衍生的閱讀器保護套。國家圖書館展出的敦煌禪包取材自館藏《敦煌遺書》中的經典元素,莫高窟壁畫花紋樣式自帶復古氣質吸引不少觀眾下單。展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國家圖書館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去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IP研發授權、藝術品國際通道、文創產品開發等多方面開展合作,完善圖書館文創產品開發生態體系。
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提出深入發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3年間,全國各地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文物單位發力文化創意產品,挖掘館藏故事。以多樣的文創產品為媒,典籍之美、文化之美、歷史之美以更接地氣的方式走入“尋常百姓家”,在與公眾的互動使用中得到傳承與弘揚。
“我們希望借助文創產品這一載體,真正做到使文物、古籍都‘活’起來。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在國家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中心副總經理陳曦看來,整合傳統文化資源,為文創開發打開了一扇門,也為講好中國故事開辟了一條路。
讓傳統文化火起來
當傳統文化“活”起來之后,“火”起來便是自然而然。博覽會期間,累計有5萬余人次入場。據統計,本次博覽會文創產品銷售金額達3400多萬元,除個體消費者現場購買外,還有不少機構、企業觀摩洽談、採購。市場的熱度,讓業內眾多企業、機構看到了文創產業的無窮潛力和廣闊前景。
此次參展的來自全國各地的705家文化機構中,首次參展的文創產品機構超過半數,新鮮活力迸發。以上海為例,以“董其昌大展”刷新特展文創銷售之最的上海博物館帶來了“海上風華”“文人雅士”“其昌山水”三大系列文創,共同呈現“江南文化”的主題。在全國率先打出“紅色文創”品牌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亮出清新手繪風格的“樹德裡”筆記本、“初心紅”筆記本。
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運營機構董事長任義彪對文創產業的未來信心滿滿:“我們要讓更多人看到,文創將不局限於和生活相關,一定會越來越多地跨界融合發展。”此次特別設置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展區,匯集上千件品牌衍生品、國內近百個熱門IP形象,搭建平台,促進文化創意在更多領域交互、激蕩。
大平台詮釋“大文化”
穿梭在博覽會的各個展區,記者注意到,在文化、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參展機構與產品的邊界正越來越模糊。本屆博覽會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單位,綜合呈現優秀舞台藝術作品、文化創意產品、群眾文化活動、旅游演藝等內容,很難用單一品類進行劃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展區,以“新疆是個好地方”為主題,展示一個歌舞的新疆、創意的新疆、壯美的新疆。在瓷器中遇見江西,在文房四寶中遇見江西,在文創產品中觸摸紅色基因,江西展區則以紅色為主色調,配以秀美的山川風光圖,推介好山好水和燦爛人文。河南展區在設計上突出“中”的理念,將中原文化融入每個角落,讓觀者清晰了解以古聞名、以新出彩的河南。
本屆中國藝術節是我國文旅融合體制改革后舉辦的第一屆,首次將演藝和文創納入博覽會,開放的大平台帶來開闊的“大文化”視角,文旅融合的策展理念貫穿始終。以全國最高水准的演藝及最高水平文創展示內容為基礎,博覽會在呈現演藝、文創等文旅產業蓬勃發展勢頭的同時,充分展示了中國文化的最好繼承與發揚。
博覽會的盛況彰顯了我國演藝文創產業蓬勃發展的態勢和人民群眾對於新興文化產品的熱切期盼,更切實體現了中國藝術節“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的辦節宗旨。當文化之美走入尋常百姓家,才有了不竭的源頭活水。
(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 李晉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