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月,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38台參評劇目中唯一的少數民族劇種,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劇團創作的白劇《數西調》在上海虹橋藝術中心上演,受到觀眾歡迎。
《數西調》曾入選2016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劇中故事並不復雜。清末民初,白族大商人尹家賢因為幫助官府剿匪而死,其遺孀周秀珠心地善良,收養了匪首留下的嬰兒阿亮,在阿亮成長的過程中,母子間日益情深,但阿亮不為族人所容,被迫離家出走,並得知自己身世……經過一系列波折,母子親情最終感動世人,譜寫了一曲蘊含人間大愛的“數西調”。該劇首次排演后,劇本已經過15次修改,此次參加中國藝術節的是第三個修排版,已經在省內外演出了60多場,可以說是越演越好。
上世紀60年代初,適應時代需求和藝術發展規律,數百年來流傳在大理、洱源、雲龍、劍川、鶴慶等縣市白族民間的吹吹腔、大本曲及民間歌舞等諸多兼具地方性、民族性的藝術樣式相互借鑒融合,形成了新的戲曲表演樣式——白劇。白劇最主要的構成要素吹吹腔,據考証脫胎於弋陽腔,大本曲則是流傳於白族民間的傳統說唱形式。在大理州的白族地區,白劇是人民群眾最喜聞樂見的戲劇表演形式。
從《數西調》的戲劇文學、唱腔音樂和表演樣式3方面,可以看出較為完整和典型的白劇藝術特征。
從戲劇文學角度看,傳統白劇劇本多為折子戲或小戲,劇目多為全國各戲曲劇種共通的歷史傳統故事。吹吹腔戲的傳統劇本中,唱詞部分多用四句段或八句段的“山花體”句式結構﹔現代戲劇目在繼續沿用“山花體”之外,也有多言或少字的長短句式。白劇唱段的詞句韻腳講究一定的韻律,民間常用的傳統韻律稱謂有“花上花”“崔茵茵”“油利油”“撈勒撈”四大聲韻。白族群眾講當地漢族方言的“漢夾白”成為白劇中使用的道白語言。
從唱腔音樂體系看,白劇唱腔音樂體系曲腔眾多,主要以吹吹腔和大本曲音樂為主,輔之以部分民歌小調,三者各有特色。吹吹腔是曲牌體音樂,曲腔豐富,常用的有“平腔”“一字腔”“高腔”“三黃腔”“哭腔”“大哭”等30多個曲腔。大本曲唱腔民間有“三腔九板十八調”之說,其中“南腔”細膩委婉,“北腔”粗獷昂揚,“海東腔”質白朴素﹔“九板”中,“平板”長於敘述和表現喜悅,“大哭板”善於抒發激越悲憤,“脆板”歡樂明快……“九板”作為核心腔調,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聯輟成不同的套曲形式。在特殊情況下,根據人物、環境、劇情發展變化的需要,還可以選用“十八調”等常用的輔助性唱腔。
從表演樣式來說,白劇充分融合了吹吹腔和大本曲兩種白族民間的戲曲形式。白劇的傳統吹吹腔戲中,人物角色分為生旦淨丑不同的戲曲行當,演出上場時都有亮相、跳場(劈四門)、引詩、自報家門等不同行當的固定程式。通常除了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等傳統的戲劇表演要素外,還融入大量民間舞蹈動作,充分體現出少數民族戲劇樣式的豐富性和地域性。
《數西調》較為完整地體現了白劇的這3種藝術特征,劇本唱詞結構中的“山花體結構式”、表演形式中的“演唱和舞蹈”、唱腔音樂的豐富多彩和極強的可塑性等,都使白劇這個少數民族劇種在具有傳統戲曲古典風格的同時,更能體現出現代戲劇的時代氣息。
成立於60年代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劇團,是這一劇種的唯一專業院團。在5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創作演出了一大批優秀劇目,培養了一代代優秀的編導和演職人員,榮獲梅花獎、文華獎、曹禺戲劇獎、金鷹獎、孔雀獎、群星獎等60多個獎項。特別是近10年來,劇團以“一年幾個小戲,兩年一部大戲”的創作規劃,推進著以白劇為龍頭的白族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數西調》的成功,預示著白劇的傳承和發展將再上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