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歸庫布其》 |
記得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秋天,我與西安市作家協會同事和谷結伴,北上陝北塞外,游歷於毛烏素沙漠邊緣,后經銀川、蘭州走了一大圈,分別寫了些散文在報刊發表。那時30來歲,寫作熱情高漲,對不同人文自然地理和風土人情有好奇心,筆下生風,想在文學事業上有一番大的作為。
時過境遷,30多年之后,很高興讀到和谷、楊春風的新著《春歸庫布其》,感慨良多。這部長篇紀實文學視野開闊,從人與自然的角度,涉獵內蒙古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古往今來的豐富信息,並且貼近現實生活,以世界荒漠化治理實踐為坐標,試圖揭示這片沙漠變為綠洲的歷程,是言意兼得的綠色寫作的收獲之作。
我是陝南人,第一次到陝北黃河邊,看到高原上的山一個連一個起伏綿延,看見黃河從溝壑中漫出古銅汁般的流水,厚雲積岸,大河走泥,直驚嘆地球上還有這麼深的黃土。對於黃土的成因,有說是風沙的造化,風沙源頭是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再北邊是黃河套裡的庫布其沙漠,是離北京最近的沙漠。
多年間令人焦慮的沙塵暴和揚沙天氣,與北部荒漠化有密切關系。如何治理沙患,修復荒漠化環境,變沙海為綠洲,《春歸庫布其》道出的便是沙區人數十年來創造的治沙模式——由國家和各級政府主導、企業產業化運作、農牧民市場化參與,再加上科技創新,使這片號稱中國第七大沙漠的生態系統得以改善,迎來春天般的回歸,重現自古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堪稱全球治沙的中國模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樣本。
這部紀實文學選題著眼於生態文明建設,濃厚的時代氣息扑面而來。在文本結構上,從世界坐標窺探庫布其生態樣本的價值引入,從黃河套裡的弓弦之地開篇,追溯沙漠形成的自然和社會歷史軌跡,展現半個多世紀以來當地政府從沙患到治沙成果所創造的人間奇跡。繼而典型性地敘述領頭羊、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得主王文彪和億利團隊的創業歷程,從修筑穿沙公路、黃河鎖邊林帶和沙漠腹地植樹種草,到廣種甘草等藥用植物、發展光伏等潔能環保產業、培育新型農牧業生產和生活方式,十萬當地百姓實現脫貧致富。作為治沙樣本,他們又走向西北部廣闊的沙漠以至遙遠的非洲從事荒漠治理的國際化合作,開拓人類生存空間,給荒漠化加劇的地球帶來新的希望。作品謀篇布局得當,筆力雄健,質朴無華,散文化的語言簡潔生動,眾多人物形象鮮明,讀來順暢。
幾十年來,和谷從早期的獲獎作品《市長張鐵民》《無憂樹》開始,相繼創作出版散文和紀實文學數十部之多,花甲歸田之后仍不改初衷,筆耕不輟,又奉獻出這部文筆恣肆的生態資源讀本《春歸庫布其》。這是一部具有思想藝術特色的經驗積累之作,值得點贊。身處新時代,要創作出好作品,靠的是深刻體悟現實生活和人生命運,以自己擅長的文體寫自己感興趣的題材,將自己對時代和人生的思考融入作品。一個作家肩負著社會責任,其歷史使命和文學志向就是關注和反映這個社會,在創作中全神貫注付出所有心血,用生命去寫作。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正是一個恆久的值得書寫的話題。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18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