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對於我們戲曲工作者來說,就是如何運用舞台藝術傳承紅色基因、再現崢嶸歲月裡的紅色故事。這是我們所思所盼所想的,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題材。直到2016年,我們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先后講述的紅軍長征期間的3個感人故事,深受啟發,於是京劇小戲《紅軍故事》應運而生。
第一次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中,講到“軍需處長”的故事。紅軍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把自己的棉衣讓給戰友,自己被嚴寒凍死,表現出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品德。
第二次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第13集團軍的軍史館時,指著長征中紅軍戰士周國才過草地時保留下來的半截皮帶,深有感觸地說:“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鐵心跟黨走’的生動寫照。”
第三次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講述了發生在湖南汝城縣的“半條被子”的故事。紅軍長征時期,3名女紅軍借宿在汝城縣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見到徐家家境貧寒,女紅軍臨走時用剪刀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開,將半條被子留給了徐解秀。這個故事,體現了共產黨人始終依靠群眾、始終為了群眾的不變初心。
主創團隊在做案頭工作時,被這3個故事深深打動,決心努力把共產黨人堅守革命信仰的崇高精神、與人民群眾風雨同舟的魚水深情,通過藝術作品立在新時代的舞台上。
實現傳統藝術與紅色精神高度融合
近年來,電視播放的革命歷史劇很多,但以京劇形式展現紅色精神,這還是第一次。一開始,我們心裡也沒底。新時代的革命現代戲如何演?傳統程式、行當流派如何融入現代戲創作?我們以這樣一出由三個小戲連綴成篇的信仰贊歌,給出了我們的思考與實踐。
傳統戲曲折子戲的表現方式,恰為三個故事提供了合適的載體,通過豐富的京劇傳統唱腔程式,為短小凝練的故事提供了無限的表演空間。同樣,小戲的拆分組合,使其不僅能夠參演中國藝術節這樣的國家級盛事,同樣也能適應基層、校園演出,以更親民、更簡潔的樣式走近普通觀眾。
國粹不能存放在博物館裡,而應活在當下。我們努力賦予京劇時代內涵,通過創新塑造京劇現代品質。在創作中,既要堅守京劇藝術本體和京劇創作規律,又要對現代題材進行藝術呈現,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因此極具挑戰性。如何將“半截皮帶”“半條棉被”“軍需處長”三個故事擴展成有唱有做、有歌有舞的戲曲場面,特別是把戲曲表演中缺乏表現技法的“皮帶”“棉被”作為舞台支點來充分表達,這是困擾主創團隊的大課題。
經過反復琢磨,在“半截皮帶”中,我們增加了皮帶被珍藏、最終被一刀兩斷的轉化過程,從京劇藝術本體中的“行當”尋求突破,運用武生的繁難技巧動作強化了皮帶“留”與“舍”的心理糾葛,讓場面調度更為精彩。
在“半條棉被”中,圍繞棉被而展開的推與讓、送與拒、存與留,在4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之間完成。我們力求將京劇的流派藝術元素融入到現代人物的性格塑造之中,既有京劇傳統的審美韻味,又恰當體現出時代精神。比如,為了突出3個女兵的不同性格,我們在創排中著意納入了程派、尚派、梅派的藝術特色,給藝術形象的個性化、差別化找到了表現形式上的風格載體。
而在“軍需處長”中,原本設計軍需處長身上保存的是一個荷包,后來在排演中覺得舞台視覺表現不足,因此改成了過去南方群眾身上的腰巾。演員可以借助它延伸其身段表演,力求避免現代戲容易陷入的“話劇加唱”的毛病,創造性地轉化並運用了京劇的“四功五法”,用京劇手段體現現代人物的精神與靈魂。
整出戲大氣磅礡,注重用行當和流派演人物。國家京劇院演員實現了精彩的舞台呈現。“半截皮帶”中的李博,唱腔韻味更醇厚了,不溫不火中見功力﹔“軍需處長”中的杜喆是難得的文武老生,唱念做舞,成熟精到,實屬難得﹔魏積軍是一位非常好的銅錘花臉,對人物的把握恰到好處,唱腔韻味十足。這些年輕人展現的風採,讓我們更堅信,我們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難,用國粹藝術來弘揚先輩們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長征精神。
以工匠精神千錘百煉打造精品
這些藝術上的探索,只是整個創作過程中的一個側面。我們深知,一部精品的誕生,一定是千錘百煉的,需要匯聚眾多藝術家的智慧與力量。
接到創排京劇《紅軍故事》的任務后,國家京劇院馬上將其列為2018年度的重點劇目和首要工作。劇組赴江西南昌、萍鄉,深入基層,採風體驗,如到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安源煤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及秋收起義紀念碑等進行參觀學習,經過4個月的努力,完成了劇本寫作和相關舞台設計。在劇本創作階段,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組織召開多次論証會,前后修改了十幾稿,后來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去年8月首演之后,劇院立即召開了專家論証會,在第二輪演出前進行修改打磨,第三輪演出結束當晚再次召集專家舉行研討會,對劇目進一步修改完善提出寶貴意見。主創人員以嚴肅認真、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劇目進行加工打磨,力求將《紅軍故事》打造成具有民族精神和時代特色的傳世之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是新的長征,我們要重新再出發”,提醒我們時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紅軍故事》以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講述長征故事,秉承工匠精神,培根鑄魂,打造真正體現黨性和人民性高度統一的優秀作品,對戲曲人來說,這何嘗不是一次意義非凡的“新長征”?
《紅軍故事》自首演以來,在京公演數輪,更走進江西、江蘇、上海……在大劇院裡演出,在高校裡演出,為普通市民演出,為廣大學子演出,為曾經浴血沙場的老戰士演出,為走過長征路的老紅軍演出,也為祖國的未來——小學生們演出,在各處都受到廣泛好評。亮相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時,一位觀眾留言:“期待國家京劇院多編排一些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現代京劇,既弘揚國粹,又教育后人。”這是對我們的鼓舞和期望。我們必將繼續用心創作,用國粹藝術弘揚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
(作者為國家京劇院副院長)
制圖: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