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文化節”裡有什麼(牆內看花)

樊樹林

2019年06月27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又到小麥成熟季。6月的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上遙鎮的數千畝金色小麥蔚為壯觀。這裡日前舉辦了黎城縣第二屆“小麥文化節”,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重溫割麥、打捆、碾麥等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無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還是“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喜悅﹔無論“賣書買農具,作業豈辭勞”的歸隱之樂,還是“一畝田無七斗收,先將六斗送皇州”裡的心酸,千百年來農耕文明已融入每個中國人的靈魂和血脈,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記憶和忘不掉的鄉愁。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揆諸現實,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傳統農耕文明受到一定的沖擊,許多地區村庄空心化和“三留守”問題也日益突顯。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深入,農具已經失去用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稼穡之事”已經與現代人產生了距離。這是文明的進步,也是農業發展的必要過程,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變遷之中,農耕文明的魂變得越來越稀薄。

  無論對於中華民族的文脈傳承,還是鄉村文化的繁榮興盛,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在當代都具有重要意義。眾多游客到上遙鎮參與“小麥文化節”,不僅能勾起兒時與“農”字相關的許多回憶,體驗到勞動的艱辛,進一步認同了糧食的價值,也是打撈鄉愁的一個路徑,更對當地的農業特色發展大有裨益,取得了多贏的效果。

  讓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和風採,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豐厚的精神文化滋養,是時代的宏大命題。2018年,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復,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助於傳承和展示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對推動傳統農耕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點。

  從“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舉辦到各地農業民俗博物館的建設,從接地氣的鄉村游到“小麥文化節”的紅紅火火,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多元的文化價值。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讓農耕文明留得住、傳下去,使泥土裡醞釀的獨有文化煥發新的魅力,需要全社會進一步深化對農耕文明更大的價值認同,並付諸於實踐之中。

(責編:韋衍行、丁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3.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陳國猛任海南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