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瑤合作社瑤胞們在表演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鼓舞(資料圖片) |
6月的一個清晨,家住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平樂縣四沖村的脫貧戶王端斌一大早就出門了。這天,他要到佳瑤民俗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表演長鼓舞。王端斌曾因腰肌損傷長年無法干重活成為貧困戶,佳瑤民俗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后,他就時常參加合作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活動。一年下來,為他增加3000多元的收入,並因此順利脫貧。與王端斌一起到合作社上班的,還有四沖村身患殘疾的貧困戶李忠連。
窮則思變。近年來,平樂縣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及開發利用,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搭台,實現了助推扶貧工作的良好成效。像王端斌所在的四沖村佳瑤民俗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就是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經濟助推脫貧的例子。
四沖村是大發瑤族鄉的一個小山村,該村山清水秀,風景優美,並擁有自治區、桂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香龍舞、盤王神舞、瑤家藥浴、瑤家婚禮等。但由於瑤胞們長期以來只是靠山吃山,生活並不富裕。近年來,在村民和投資者的支持下,四沖村成立了平樂縣佳瑤民俗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民俗觀光旅游業務,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成為旅游項目的重頭戲。隨著景區名聲不斷擴大,游客不斷增多,昔日閉塞落后的小山村一躍成為平樂縣民俗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如今,佳瑤合作社每年接待游客8萬多人,僅此一項,村民們年均收入增加4000多元。通過合作社吸納村民及貧困戶加入,讓他們自食其力,在增加收入的同時樹立勤勞致富的信心。該村共有573戶2298人,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0戶169人,截至2017年底共脫貧32戶、121人,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7.35%下降到2.26%,當年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
與四沖村一樣,青龍鄉大剛村也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崖茶制作技藝實現了整村脫貧。大剛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所產石崖茶甘甜清香,余味悠長。當地村民拓荒種茶,大量種植石崖茶葉。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崖茶技藝便成為大剛村脫貧致富的一大產業。特別是近年來,村民們嚴格按照有機產品標准種植石崖茶,大剛石崖茶生產基地於2013年獲得有機產品認証証書,2014年又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村民還成立石崖茶種植專業合作社,走出一條“合作社+基地+農戶+電商銷售”的產業化發展新路。2016年底,大剛村成為平樂縣首批脫貧摘帽村之一,石崖茶種植戶戶均年收入超過5萬元。昔日貧困村,已成功轉型為特色產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