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裡的青島(一城一品)

若木寒

2019年07月05日08: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良友書坊
本文圖片攝影:新華社記者李紫恆

青島書房

“我們書店”

“繁花”外景

來荒島書店打卡拍照

  “青島的書店裡還有一個青島。沒去過這些書店,不了解書店的人與事,對青島的認知會不全面。書店是青島獨特文化品格的一部分。”在青島書店的訪書經歷對曾在青島讀書的韓鬆影響頗深。

  

  繁花與荒島

  坐在昌樂路“我們書店”裡的馬一神態與衣著散漫隨意,與滿坑滿谷碼放的舊書風格一致。“我們書店”是傳統意義的舊書店,連裱糊頂棚的報紙都是11年前的。

  “70后”馬一是韓鬆的書友,北京師范大學古籍所的文獻學研究生。2008年回青島后,與朋友先后開了“我們書店”和“繁花·我們圖書館”兩家書店。

  走過凹凸不平、石縫滲出青苔和雜草的石頭路,來到江蘇路59號甲那棟上世紀30年代的老樓,牆上一塊木匾,刻著石綠填色的“繁花”兩字。

  馬一說,“繁花”起名的時候,正巧窗外兩株高大梧桐花滿枝頭,如紫色的雲朵。

  “繁花”最初的功能是接待書友,內部裝飾一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閱覽室。它的另一合伙人薛原是報社副刊編輯,這裡讀書交流活動大多由他組織。他還編輯青島書友文字,主持出版了“我們文叢”3冊。

  “繁花”偶爾有探戈舞會、民謠演出。青島女孩孫影,由讀者變成店員,現在是“繁花”的店長。她說,“繁花”把像她一樣有點孤獨的愛書人像一朵朵小花聚在了一起,並影響了彼此的人生。

  青島老城區黃縣路,靜謐如隔世,偶有玉蘭花瓣在風中慢慢落下,修方舟的“荒島書店”就開在老舍故居隔壁。

  上世紀30年代,幾位青年學生在廣西路開了家荒島書店。當年寓居青島的老舍、蕭紅、蕭軍、黃宗江等都是它的常客。

  先后在青島開過7家書店的修方舟,立志讓荒島書店復活。店裡陳列的多是老舍那個時代作家的書籍。做過高校老師和記者的修方舟表示,“荒島書店”的主旨就是興滅繼絕,展示青島的文學傳統與成就。

  “荒島書店”有間分店設在安徽路嘉木美術館內。這家美術館是修方舟做的另一個文化空間,每年50場“彩青島”主題展覽,主要展示青島畫家的作品,其中近一半是熱愛美術的普通市民。

  50多年前,一個年輕女孩愛上了有繪畫才能的男子,為此離開富足的家庭來到青島。半個世紀過去,丈夫一生的作品終於由嘉木免費展出,圓了妻子多年的夢。畫展開辦不久,老太太便故去了。

  褐木廬是我國海洋科學的先驅、著名戲劇評論家宋春舫上世紀30年代在青島的私人藏書樓,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三大戲劇藏書樓之一。修方舟注冊了褐木廬商標,搜集褐木廬書目,期待有一天在青島重現褐木廬。

  棧橋 書房 書坊

  浙江路天主教堂與棧橋之間,是青島最具代表性的老城區,坐落著青島3家地域特色鮮明的書店:棧橋書店、良友書坊和青島書房,它們是各地“小資”的網紅打卡地,被稱為青島的“文化客廳”。

  青島書房開設在1903年建成的巴洛克建筑中。酒紅色頭發的劉喆是青島書房經營人之一,與書店一樣都散發著時尚感。一樓,正面牆被青島影像明信片佔據,獨立設計文創和不同主題圖書混搭。在二樓的圖書陳列區,可以要一杯咖啡,眺望小青島或棧橋。留言牆上,貼滿了游客的留言。

  青島書房另一位合伙人馬春濤介紹,青島書房是文脈書房首個項目,文脈書房不僅致力於建設時尚城市閱讀空間,還關注青島在地文化。文脈出版基金支持整理出版了《青島四十年代詩選》等10多部專著。

  棧橋書店距棧橋隻有300米,由新華書店轉型升級為國內首家旅游背包客主題書店。書店總經理楊寧稱,這裡將成為國內第一家純正的城市海洋文化場景書店。青島出版集團副總李茗茗介紹說,青島書房由集團與社會力量合作興建。集團在城市閱讀空間建設方面有不少實踐,如青島書城24小時書店明閱島、金鼎廣場4樓涵泳復合閱讀空間等。

  《青島日報》旗下的良友書坊,名出舊上海《良友》畫報,是國內最早開創復合業態的實體書店。這棟1901年建造的哥特式建筑內部裝幀精致考究,盡顯海派風格,復古的書架、沙發,咖啡和花藝,顯得很有“腔調”。

  青島書店的經營者對青島都懷有文化認同感。良友書坊並青島文學館的主持者臧杰,從小在青島長大,對本土文化歷史充滿興趣,先后策劃出版了《中山路》《台西鎮》《膠濟鐵路風物史》《青島早期金融史料譜系》等系列圖書,還合作編制《市南人文歷史研究》29期。青島文學館陳設的文獻,是臧杰個人10年的收藏,較完整地呈現出青島文學歷史脈絡。

  臧杰主持的文化空間,聚集了青島優秀的年輕學者:《膠濟鐵路風物史》的作者王帥已成為青島相關歷史的專家﹔編輯桂魚是有影響的青年詩人﹔而謝頤城的詩歌課、單琨的書畫課,也培養出多名詩歌新人和藝術新人。

  “不是”亦“如是”

  “不是”和“如是”是青島兩家書店的名字,兩個有些異類的名字,剛好構成了對當下青島書店生態的絕妙解讀。

  2016年7月的一個傍晚,高密路一家書店的購書隊伍排到門外的馬路,這些顧客見証了學苑書店關閉和青島市傳統書店時代的結束。一直與兄長經營學苑書店的張兵林,彼時已經開始經營一家叫“不是”的書店。

  與很多愛書人一樣,張兵林做書店的動機是喜歡讀書,渴望有一家自己的書店,賣自己喜歡的書。張兵林說,感受到網絡對實體書店的沖擊,他推出了青島第一家書加咖啡的書店,深受陳寅恪影響,他把“不是”書店定位為人文空間。朋友說,這不是家書店了,書店因此有了“不是”這個店名。

  張兵林說,“不是”已經過了追求人氣時期,周六周日很少做活動,大家來就是安安靜靜看書,外地來“打卡”的讀者也是輕聲細語。在附近報社工作的付曉曉很喜歡這個安靜的環境,到“不是”讀書,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如是”書店開在青島國信體育場, 5000平方米的空間闊達舒適。他們把一條真漁船置於核心位置作為收銀台,現代意味強烈。

  創辦者郝照明解釋,“如是”取自佛經,意為“就是這樣”。做過金融、廣告等多個行業的郝照明,以平台化、產業化的思維運作書店,打造“文化、教育、創客”的生態型運營模式,將書店轉型為集各項文體活動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生活空間。自運營以來,已舉辦各類文化活動2600余場,服務150余萬讀者和少年兒童。同時還進行文化創客的孵化,並打造文化產業大數據驅動平台。

  被問及如何看待書店中圖書僅佔運營面積的25%時,郝照明明確回答:圖書是如是書店的根本,沒有書就沒有“如是”。

  青島四季海天空濛,春天繁花如雲,盛夏濃蔭匝地,花樹掩映下的歐陸風情街巷深處,總有一些人在尋找著書店裡的青島,以至影響了自己人生軌跡。

  青島女孩鄒恩敬本是護士專業,在“繁花”做兼職店員時熱愛上了寫作,現在帶著5位“斜杠青年”進行“城人藝事”的採訪寫作﹔而已赴京做編輯工作的韓鬆,把訪問書店當成了事業,並創建了公共號“書店故事”。

  書店裡的青島,擁有多樣的風情,讓許多人留戀,給了許多人慰藉,也影響了許多人。而談起制約書店發展的因素,幾位店主回答得不約而同——“房租”。這的確也是個現實問題。

(責編:韋衍行、丁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3.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陳國猛任海南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