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這些大河文明都表現出一種顯著的進展,特別是在社會復雜程度方面,開始呈現出一種新的人類社會發展階段,包括早期國家形態或成熟國家形態,並且伴生了相應的城市文明——

這就是良渚!

劉林偉 魏 雪 齊 欣

2019年07月08日05: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良渚古城遺址及周邊同期遺存、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流經杭州的大運河河段分布示意圖。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將“良渚古城遺址”(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中國的文明起源與發展因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阻隔,得以在相對獨立的地理空間環境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特征,產生了與亞歐大陸其它地區文明起源與發展的不同特色,並成為當今世上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

  在這一廣袤的地理環境中,作為東亞地區最大的河流——中國的長江與黃河在對人類早期文明的蘊育方面,具有與埃及的尼羅河、西亞的兩河、南亞的古印度河同樣的巨大作用與輝煌貢獻,產生了“大河文明”。

     

  01

  從現在起 請記住這個圖案

  良渚神人獸面紋:震懾人心又會成為時尚之選

  1986年在浙江省余杭縣反山12號墓出土的大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通行的主題紋飾。

  這表明,當時的良渚先民已能熟練地運用各種雕線刻畫相結合的繁復工藝,對稱雕琢肢體齊全的神人圖像。

  頭戴羽冠的人的形象,與圓眼獠牙的猛獸面目在玉器上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呈現在高約3厘米,寬約4厘米的方寸之地,誰能相信這是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古人所作?

  神人獸面紋不僅展現出不同於中國其它玉文化以動物造型為主要母題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對文化遺產價值做出了重要印証:以其出現在所有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揭示出這一區域性國家存在著一個統一的信仰。 

  伴隨著良渚古城遺址申遺進程,神人獸面紋已經成為良渚文化和良渚文化遺產最具特色的個性化符號。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就像金沙遺址的太陽鳥圖案一樣,它將演化為非常流行和隨處可見的時尚標識,出現在各式各樣的文創產品上。

  02

  良渚古城遺址何以成為世界遺產

  符合列入世界遺產標准的(iii)(iv)

  標准(iii):

  能為現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証。

  良渚古城遺址作為良渚文化的權力中心和信仰中心,是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基礎、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國家的杰出見証,它存在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江下游地區。它為中國以及該地區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認同、社會政治組織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可比擬的証據。

  標准(iv)

  是一種建筑、建筑整體、技術整體及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現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良渚古城遺址說明了從小規模新石器時代社會向具有等級制度、儀式和工藝的大型綜合政治單位的過渡。它包括早期城市化的突出例子,表現在夯土遺跡、城市和景觀規劃,以及表現為遺產內的墓地差異、空間組織的社會文化戰略和物化權力的社會等級。它代表了中國在五千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03

  作為世界遺產的良渚古城遺址

  距今五千多年的早期城市 是啥樣

  多元一體

  指中華史前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新石器時代,中國境內分布著不同地區一系列的考古學文化,基本上各有源流、自成譜系。但它們並非封閉系統,彼此之間均因遷徙和交流存在著廣泛的文化傳播,並日益增進特征的融合,使具有譜系特征的一些文化因素愈來愈多地出現互見的現象。這種經由多源性與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統性是中國早期文明形成的一大特征,即“多元一體”。

  稻作農業

  良渚古城遺址所在的長江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雨量充沛,湖塘、沼澤、河流密布,適合野生稻生長和水稻種植。浙江上山遺址、跨湖橋遺址、河姆渡遺址、上海崧澤遺址、廣富林遺址等業已發掘的考古遺址的植物遺存調查結果顯示,該地區稻作生產貫穿著新石器時代始終,從距今一萬年延續至良渚文化,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均發現了炭化稻谷(米)。到良渚文化晚期,稻作農業生產已經相當成熟,主要表現為馴化歷程基本完成了,生產規模大,產量高。稻米成為了良渚先民食物的主要來源。

  五千多年前就有建城、建水壩的巨大工程

  良渚古城遺址留存下來的遺跡顯示出這個早期國家曾經開展過兩大土石工程,一是建城、一是建水壩。在新石器時代,完成這樣一項涉及土石方量總計約為1000萬立方米(其中古城約717萬立方米、水壩約288萬立方米)以上的巨大工程,在今天看起來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良渚古城向今天証明了在五千多年前,它已經具備了應對如此復雜需求的社會組織管理能力。

  為啥在城址內沒有找到稻田?

  良渚古城遺址內部迄今為止沒有找到稻田遺跡,但在城址的莫角山台地東坡和池中寺台地,均發現了大量炭化稻谷遺存。良渚古城周邊的河網平原地帶頗為遼闊,在良渚古城遺址的外圍周邊地帶發現若干小型聚落遺址。在城址東北26千米外的茅山遺址發現了稻田遺存。可見當時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城鄉分野土地空間布局。

  已出現以宮殿區為中心的城市布局

  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位於中國東南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天目山東端山前河網平原,隸屬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

  良渚古城遺址真實地顯示出以宮殿區、封閉式內城、半封閉式外城組成的城市布局,已經可以揭示良渚古城遺址具有城市所特有的空間形制、功能分區、防御功能、社會分工等復雜現象。其中尤以宮殿區的出現,揭示了良渚時期已經存在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現象,而以宮殿區為中心的三重向心式規劃布局,突顯了在距今五千多年所存在的一個早期國家的權力中心地位。

  04

  良渚遺址考古 已持續逾80年

  當代各項保護措施隨之完善 展現出令人信服的科研基礎和綜合管理水平

  遺址的演變

  依據現有的碳十四測年數據分析,良渚古城遺址的形成和使用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間,至公元前2100年前基本廢棄。

  1936年,施昕更發現良渚遺址,並進行考古發掘,認為是“以黑陶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遺址。1959年,夏鼐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1987年至2016年,良渚遺址考古工作先后5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961年,良渚遺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一批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4月,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實施《杭州市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2013年再次修訂。

  杭州周邊世界遺產密布

  自2011年至2019年,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杭州一下子就擁有了3項世界遺產。

  其中,杭州市區西面的西湖文化景觀,在2011年6月24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3年后,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十大河段中的江南運河、浙東運河,都流經杭州地區。

  位於杭州市余杭區的良渚古城遺址,與上述兩項世界遺產相距不遠。

  申遺成功之后,又帶來了全新的考驗——上述地區都面臨著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人口密度增加、土地資源短缺的局面。那如何保持世界遺產的真實與完整?這是全球范圍內各遺產地的共同難題。

(責編:馮粒、袁勃)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3.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陳國猛任海南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