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吐蕃文物大展亮相敦煌

再現千年前絲路文化交流盛景

本報記者  鄒雅婷 文/圖

2019年07月09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團窠對鹿紋挂錦,中亞,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紡織品保護研究中心收藏

  神鳥神獸紋嵌綠鬆石金胡瓶,中亞西部或吐蕃早期,美國普利茲克收藏

  鳳鳥紋鎏金銀飾片,吐蕃時期,美國普利茲克收藏

  由敦煌研究院與美國普利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主辦的“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匯聚海內外近30家文博機構的珍貴文物,立體呈現了吐蕃時期的文化藝術及其與絲綢之路沿線文明的交流

     

  提起絲綢之路,你想到的可能是四方輻輳的長安城、穿行大漠的駝隊或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游記,很少有人會聯想起吐蕃。事實上,在公元7世紀至9世紀,青藏高原上崛起的吐蕃王朝,與中原唐王朝乃至相鄰的南亞、中亞各國開展了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形成了交錯縱橫的“高原絲綢之路”。

  近日,“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在甘肅敦煌莫高窟開幕。這是全球首個以吐蕃為主題的文物大展,通過120余件套海內外珍貴文物,立體呈現了吐蕃時期的文化藝術及其與絲綢之路沿線文明的交流互動。

  眾多珍品首次來華

  走進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映入眼帘的是絢麗多彩的絲織品、精美奪目的金銀器、雍容優雅的佛像,給人帶來極大的視覺震撼。本次展覽由敦煌研究院與美國普利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主辦、海內外近30家文博機構協辦,匯聚了許多難得一見的文物。除了美國普利茲克收藏的精品外,還有來自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紡織品保護研究中心、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阿勒薩尼基金會等海外機構和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22家國內機構的珍貴文物,其中大部分海外展品均是首次來華展出,而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的藏品更是首次向公眾展示。

  展覽分為7個單元,分別是“史前的青藏高原”“吐蕃登上歷史舞台”“貴族盛裝和禮器”“貴族營地——絲綢和金器裝飾”“貴族饗宴”“貴族狩獵”和“佛教在吐蕃的發展”,從吐蕃文化的淵源、發展背景說起,通過吐蕃貴族生活的各個方面,講述了吐蕃文化與絲綢之路沿線文化的交融。

  在“貴族營地”單元,展示了2幅世所罕見的中亞團窠對鹿紋挂錦,它們分別由美國普利茲克和瑞士阿貝格基金會收藏,代表了7世紀中期至8世紀絲綢之路沿線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這兩幅挂錦高2米左右,寬分別為1.6米和1.7米,中心圖案均為兩隻鹿立於生命樹旁,但鹿和生命樹的造型各不相同,主體圖案邊廓均飾有一圈動物紋樣,四角亦有紋飾,色彩艷麗,栩栩如生。如此宏大復雜的圖案,需要橫跨織機才能織成,充分體現了當時織造技藝之精湛。

  普利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策展人大衛·普利茲克介紹,這種大幅挂錦主要用於裝飾游牧民族首領的營帳。不論是吐蕃贊普還是阿拉伯哈裡發,均有在氈帳裡舉行集會的傳統。這種氈帳十分龐大,可以容納100多人,並用奢華的金銀器和絲織品裝飾,因此也被稱為“金帳”。“金帳”是王權的象征,蒙古人也有類似的習俗,成吉思汗后代建立的欽察汗國被稱為“金帳汗國”。

  創造性吸取各族文化

  作為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大衛·普利茲克在挑選展品時,尤為注意體現多種文化的交融。通過豐富多樣的展品和精心設置的展線,生動講述了吐蕃如何創造性地吸取周邊文化的精華,並逐漸活躍於歷史舞台的歷程。

  “吐蕃金銀器當中,最為精美的當數各類容器。其中的持壺,是典型的來源於西方的器型。唐代的文獻記載中,也將這種持壺稱為‘胡瓶’。”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教授介紹,胡瓶不僅是當時生活中的實用器物,也是社會交際往來的一種禮品。據史書記載,胡瓶曾是唐朝與吐蕃王朝之間友好往來的重器。

  展覽中有件美國普利茲克收藏的金胡瓶,是同類器具中最大的一種,高近50厘米。胡瓶上飾有鳳鳥紋、鴛鴦紋、獅紋、羊紋和有翼獨角獸紋等,並嵌有綠鬆石,外形華麗精美,制作工藝精湛絕倫。大衛介紹,制作這件胡瓶的粟特工匠別具匠心地融合了薩珊、中亞和唐朝的樣式,以迎合吐蕃貴族的審美趣味。

  “吐蕃貴族盛裝”單元展示的一件幼兒錦袍,是迄今存世極少的吐蕃時代成衣。這是一件上衣下裙式樣的對襟短袖衫,採用質地較厚重的織物制成,上衣部分有鮮艷的聯珠團窠對鴨紋飾,下裙為藏青色。與之相配的一雙幼兒靴子,由絳紅色絲織品制成,表面飾有聯珠團窠花紋、纏枝花鳥紋及人物紋等暗花紋樣。霍巍指出,這套衣物的式樣深受唐代中原服飾文化影響,而上面的紋飾又是當時絲綢之路沿線流行的聯珠團窠對鳥紋之類的西方圖案,由此可見吐蕃對唐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吸收、融合。

  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此次展覽是普利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首次舉辦的國際大展。在籌備過程中,國內外近30家機構和私人收藏家通力合作,共同奉上這場文化盛宴。

  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歷史上多種文化、多種宗教薈萃於此,歷經千年營建的敦煌莫高窟,正是絲路文明的結晶。8世紀后期至9世紀前半葉,敦煌一帶為吐蕃所管轄,這期間敦煌莫高窟新建洞窟56個,續建前代洞窟20多個,藏經洞保存的文書中也發現了這一時期的大量經卷文書。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說,此次展覽落地敦煌,仿佛再現了1000多年前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盛況。

  “絲綢之路將我們的世界連在一起,它不僅是貿易,而且是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連通。”普利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湯姆·普利茲克說,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文物局促成,得到了多方支持與幫助,是中美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動。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22日,展期內還將在敦煌舉辦相關學術研討會。

(責編:韋衍行、丁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3.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陳國猛任海南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