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與用水的智慧(文明密碼)

聞 白

2019年07月09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良渚古城水利系統堤壩關鍵部位以“草裹泥”工藝堆壘加固
新華社記者 王定昶攝

  良渚古城遺址毫無懸念地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37處世界文化遺產。作為5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一個早期國家的中心所在,良渚以其規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復雜的水利系統、等級分明的墓地(含祭壇)等一系列相關遺址以及具有信仰與制度象征的玉器,實証了5000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稻作農業文明發展的高度成就,更成為探討整個東亞地區早期國家復雜化程度的樣本。

  80多年持續不斷的考古工作,從各個環節支撐並完善了良渚遺址的文化價值。關於良渚水利系統的最新考古發現也包含在申遺文本中。從2009年考古人員發現彭公崗公嶺水壩起,古城外圍治水系統的調查與發現就不斷刷新我們的認知。目前的証據顯示,良渚先民在古城建設之初,就有極其智慧的通盤考慮,在這一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興建了不同類型的水利設施,組成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水利體系,具有防洪、農田灌溉和運輸等綜合功能。先民們大約治理了50多平方公裡的流域,使王城外圍100多平方公裡的區域受益。良渚水利系統顯示了當時國家在動員社會力量建設大規模公共事業時的超強組織能力。得益於這項宏偉的水利系統,周邊的土地成為稻作良田,從而使良渚文明繁盛近千年,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良渚先民與水打交道的智慧在這一水利工程中隨處可見。比如建造古城所需的石材、木材、竹材都來自與上游堤壩相連的深山。他們通過不同層級的水壩把水位抬高,然后把石材、木材、竹材等放到水裡,通過翻壩的形式運下山來,再通過附近的河網運輸到古城周邊,供筑城使用。在部分壩體的關鍵位置,良渚先民採用“草裹泥包”的方式堆壘加固,這種工藝類似現代人抗洪時用草包或編織袋裝土筑壩,不僅增加了壩體抗拉強度,讓水壩不易崩塌,而且加快了堆筑速度。

  自古以來,人類的生存發展離不開水,氣候變化、人口遷徙、宗教信仰、科技革新都會體現在水的利用與管理中,當然也在各類文化遺產中有所呈現。中外的水利工程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屢次受到世界遺產委員會青睞。在中國的世界遺產項目中,都江堰、大運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等包含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人們治水的經驗。比如雲南紅河哈尼梯田,與梯田相關的灌溉體系遍布整個山區。紅河流域屬於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型濕潤季風氣候區,雨季較長,降水量大,並不存在缺水的問題,其灌溉系統主要側重於解決水量的分配。數量龐大的小型溝渠將水流從山頂的森林引入下方的村寨和梯田,形成一套遍布山區和梯田的靈活水網。

  干旱的沙漠環境要求開發地下水並減少水在運輸過程中的蒸發﹔季風氣候要求某些島嶼有良好的蓄水設施來平衡不同季節和地區的水量差異﹔高山則需要發展出渡槽、隧洞等渠道技術來擬合地勢高差,保証水資源長距離調配……總之,獨特的地形和氣候要求人們選擇與環境相適應的水利模式。代表歐洲灌溉技術的案例在世界遺產名錄中數量較多,近年來中東和東南亞地區的案例數量也在增加。

  以中東為例,近些年有兩項水利系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項是阿夫拉賈灌溉體系。它是在中東地區極端干旱環境下產生的,整個灌溉體系的原理看起來並不復雜,先採取堤壩截流、山泉引水、打井等不同方式來獲取水資源,再通過較長距離的主干渠引水到村鎮,然后進行進一步的分配,用於生活或農業灌溉。還有一項是坎兒井,主要用於沙漠地區地下水的收集和輸送,在中亞分布廣泛,在新疆境內也很常見。坎兒井的重要渠道設施基本於地下開鑿而成,利用水源地到用水地的自然高差,挖出不同梯度的隧道來分層送水。

  荷蘭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有多項與水有關,不過他們需要和諧相處的是海水——既有填海造田的斯霍克蘭農業景觀,也有井然有序的阿姆斯特丹運河帶,還有為防止海水倒灌而使用蒸汽作為水利管理動力的最早泵站和為減少海風侵蝕而建造的堤防風車群……

  “自然資源的利用”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鼓勵申報的主題,記錄不同時期“科技發展”的遺產還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水利系統可以說同時符合這兩種需求。至少從良渚文明起,中國人就在廣闊大地上開始了各種水利實踐,春秋戰國時的靈渠、鄭國渠等水利工程已經顯示出高超的技術水平,而像寧夏引黃古灌區、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等灌溉遺產的重要性也正逐漸被認識。它們都是古老東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在今后的申遺中給予更多的關注。

(責編:韋衍行、丁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3.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陳國猛任海南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