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裡坨體驗京西民俗(發現)

潘俊宇

2019年07月16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京西五裡坨民俗陳列館
陳列館供圖

  走進北京市石景山區五裡坨村,一片與周圍高樓風格迥異的青磚灰瓦四合院群格外引人注目。院牆外有一塊紅色的牌匾,上書舒乙的題字:“院子裡的故鄉,京城的駱駝寨”。這裡靠近京西古道,原先是運煤駝隊的集散地,后發展成村落。這一片院子是在拆遷中保留下來的五裡坨民居王家大院,后來改建成京西五裡坨民俗陳列館,館內的展品全都是當地居民捐贈的老物件。

  陳列館佔地面積8000余平方米,分為婚房、當鋪、酒館、生活館、農具館等12個主題展館,收集了從清朝中期到20世紀80年代的各種民間物件,數量多達萬余件。展館的陳設各具特色,再現了百年來當地人衣食住行的變遷,讓參觀者感受到扑面而來的舊日生活氣息。

  這裡的展品不但可以觀賞,還可以親手觸摸。館長李為民說,歡迎參觀者擺弄這些老物件,了解他們的用途。說著,他拿起一根鐵棍插入一個形似火鉗的東西中,劃拉出“滋滋”的聲音。“這個東西叫‘喚頭’。從前聽到這種聲音,就知道剃頭匠來了,招呼你剃頭。”李為民說。

  生活館裡陳列著老式家具、黑白電視機、舊畫框等。李為民指著牆角一個黃色鬆木材質的衣櫃說:“這櫃子還有一段故事。”曾有一名住在北京新街口的市民來這裡參觀,看到這個櫃子十分激動,“這不是我親手做的櫃子嗎?當年生活艱苦,做個櫃子很不容易,賣出去后以為再也見不著了,沒想到過了40多年,竟在這裡看到了。”李為民問他如何能確定這個櫃子就是自己制作的,他便詳細說了櫃子內部結構及細節,都與實物相符,令人稱奇。

  館內4號院北房一面牆上,貼滿了紅底白字的門牌,都是在舊房拆遷時保留下來的。許多過去居住於此的老街坊們前來參觀,看到這些門牌備感親切。李為民說,常有上了年紀的人帶著自己的孩子回到這裡,尋找當年自家的門牌號。這些門牌保留了居民過去生活的印跡,讓他們有一個念想,能夠找回舊時“家”的感覺。

  60多歲的陳景祝是五裡坨后街的居民,擅長裱糊技藝。他花了3天時間裱糊7號院西房的棚頂,沒吃民俗館一頓飯,沒有要一分工錢,臨走時還把裱糊用具捐給了陳列館。“陳景祝的師傅告誡他做人要講‘德’,他一直銘記在心。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裱糊技藝,希望這門手藝和藝德共同傳承下去。”李為民說。

  陳列館院子裡有一個飛檐畫棟的“民俗大舞台”,成為附近居民表演節目的場所。每逢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館裡總會舉行慶祝活動,居民們扭秧歌、唱大戲、舞龍舞獅,熱鬧非凡。最具特色的節目當屬“京西太平鼓”。清朝文人何耳的《燕台竹枝詞》曾寫道:“鐵環振響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見說太平都有象,衢歌聲與壤歌同。”據李為民介紹,常有中小學生來這裡學打太平鼓,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這裡的故事太多了,十天十夜都說不完,每一個物件背后都有故事。”自2013年開館以來,李為民在這裡接待過幾萬名參觀者,聽他們講了數不清的故事。民俗陳列館承載著居民的鄉愁,收藏著豐富的民間記憶,成為現代都市裡一片心靈的綠地。

(責編:韋衍行、丁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3.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陳國猛任海南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