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幕【2】
2019年07月16日16:25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附:展出重點文物介紹
玉琮
琮,首創於良渚文化,為高等級貴族所有,其在后世文化中被承襲,清代時,玉琮仍為上層社會所鐘愛。
良渚文化時期 琮王
出土於浙江余杭反山十二號墓,高8.9厘米、上射徑17.1-17.6厘米、下射徑16.5-17.5厘米
它內圓外方,中部貫穿,四角施刻神人獸面紋,是迄今為止雕琢最精美、品質最佳、體量最大的玉琮,堪稱“琮王”。玉琮在良渚文化時期是溝通天地人神的禮器,蘊含著良渚先民的宇宙觀念和精神信仰。
良渚玉璧
良渚文化時期 乾隆題詩青玉光素璧
尺寸:徑14.8、內徑3.9厘米
玉表面滿布赭黃沁色,並有深色斑,色彩斑駁。圓周修治不甚規整。一面左側鐫刻隸書御題詩《詠漢玉素璧》:“古色千年穆且沈,肉徑五寸好分三。琢如不限蒲兮穀,執者誰知子與男。何代火炎崑嶠逮(此璧似經火),猶餘霞起赤城含。朱公疑獄分厚薄,常理居然是美談。”乾隆己丑仲夏月御題。另一側刻篆字“乾隆御玩”橢圓章。
玉璧原為清宮舊藏,清末流散出宮,后被章乃器先生收藏,1954年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佩飾
良渚文化時期上層社會的頭飾和配飾在體現其身份地位的同時,其造型、式樣也是別出心裁。
良渚文化時期 三叉形器
出土於浙江余杭瑤山遺址,高4.8厘米、寬8.5厘米、厚0.8厘米
三叉形器是男性專用頭飾,由三叉及中叉的貫穿組成,中叉的上方配伍玉管。三叉形器的使用如同簪子一樣,中叉上方的配伍玉管可以使中叉的長度得到延伸,從而顯示出佩戴者的性別和權力。
![]() |
(責編:韋衍行、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