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吹起新疆風

本報記者  鄒雅婷 文/圖

2019年07月23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唐代彩繪駝夫俑

  一幅唐代彩繪伏羲女媧絹畫,左為發束高髻的女媧,右手執規,右為頭戴網幘的伏羲,左手執帶墨斗的矩尺,二人上身相擁,兩尾相交,畫面四方繪有日月星辰。這幅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絹畫,出土於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曾在《國家寶藏》第二季中亮相。有意思的是,畫中的伏羲女媧皆為胡人面相,中原和西域文化的交融,在這幅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共同舉辦的“萬裡同風——新疆文物精品展”在國博開幕。展覽匯集從先秦至宋元時期的191件(套)精品文物,包括陶器、金屬器、紡織品、木器、紙制品、佛造像、玻璃器等。通過一件件有故事的文物,反映新疆地區燦爛的歷史文化,實証新疆自古以來就與內地文化相通、命運相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長於志勇介紹,此次展覽呈現了新疆近年考古發現和文物修復的部分成果,展品中有國家一級文物近40件(套),有的文物是首次走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展覽由“絲路雛形”“絲路華章”“絲路梵音”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述了早在先秦時期,中原與西域就有著緊密聯系,絲綢之路就已初具雛形。“這件哈密出土的雙耳彩陶罐,距今有3800年—3600年的歷史,它的紋飾風格明顯受到甘肅地區彩陶文化的影響。而這件西周時期的紅銅鐮刀,表明當時新疆已存在相當程度的農業生產,它是黃河流域粟作農業技術向西傳播的印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何小雪對記者說。

  “絲路華章”展出的漢唐時期的簡牘文書、官府印信等,顯示了自西漢以來中央政府就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設官建制、屯墾戍邊等政令的實施,促進了西域各地的穩定和發展,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有力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尼雅墓地出土的“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雞鳴枕,是由來自中原的織錦制成。它的主人是東漢時期西域鄯善國的貴族。何小雪介紹說,漢晉唐時期西域盛行陪葬雞鳴枕,是受到中原漢族喪葬習俗的影響,人們認為雄雞能在另一個世界叫醒逝者。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墓主人生活圖,生動再現了東晉時期吐魯番居民的生活場景,畫中人物服飾和家具皆與同期中原風格相似。漢代龍紋金帶扣、繭形壺、樓蘭彩棺,南北朝“胡王”錦、化妝硯,唐代絹衣彩繪木俑、美人絹畫、花式點心、學生抄寫《論語》的習作……這些文物從多個角度展現了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絢美華章。

  第三部分主要展示新疆古代佛教藝術精品。除了有佛經譯本、彩塑菩薩頭像等文物外,還運用多媒體手段還原了精美的石窟壁畫。

  此次展覽是國博與地方文博機構共同舉辦精品文物展覽的又一成功合作。展覽免費開放,為期兩個月。

(責編:韋衍行、丁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3.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崇尚英雄 緬懷先烈 習近平這些話飽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