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的味道

趙安華

2019年07月29日05: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紅薯在我的家鄉叫山芋,當兵到河南、山東,當地人稱為地瓜,各地對它的叫法還真不少,白薯、甘薯、甜薯、金薯……做法也是五花八門,煮、炒、炝、燜。對我而言,紅薯既是一份鄉愁,又是一份閱歷。每當吃上它,心裡總有不同的滋味,那些往事,已成為歲月的印証。

  我的家鄉在江蘇建湖和興化交界地,緊臨著滔滔黃海,內陸河網縱橫交匯,處處見水。我們家鄉那些自然村鎮地名也和水有著密切聯系,如沿河、恆濟、走馬溝、梅塘、塘橋等。這裡雨水充沛,氣候濕潤,當地人稱淤泥堆積的土壤叫油土,最適宜種植水稻和麥子。不過小時候,我們還是常常吃不飽。我是家中獨子,糧食不夠吃,有時父親到河裡撒網捕魚,給我充飢。

  記得那個時候,離家鄉百裡之外的淮安是著名鹽鹼地,適合種紅薯,種出的紅薯不像稻麥那樣要定額上繳,於是就成了我們填飽肚子的主要食物。大人們費盡心思,把隻要能沾親帶故的關系全用上,到淮安弄來紅薯養家糊口。那個年代交通不便,陸路不通,主要靠水路,搖櫓劃船,走西射陽河到淮安也得幾天幾夜。大人們結伴弄回來一船紅薯,分給各家各戶,為了便於存放,把紅薯切成片,切成條,再晒成干。那時蘆葦稈編織的箅子上晒紅薯,成了家鄉農村院裡的一道風景,未成干還有幾成水分的紅薯,那味道十分誘人,軟軟甜甜,讓人吃起來上癮。

  紅薯這東西偶爾吃上一頓,確實是美,如果長期充飢,那個滋味真不好受。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這些孩子十幾歲了,吃上大米和面食、不再天天吃紅薯成了我們的願望。我參軍以后,正當改革開放,家鄉面貌一天天發生變化,鄉親們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來,飯桌上、飯碗裡紅薯越來越少,品紅薯的味道,吃頓紅薯稀飯成了對過去的一種懷念。若干年后,在我工作的機關食堂裡,為了合理搭配營養,增加些粗糧,將紅薯上餐桌,我既興奮又親切。食堂第一次上紅薯,我愣是沒趕上,看到大家對紅薯的那份喜愛,心中五味雜陳,許多關於兒時吃紅薯的故事在眼前一幕幕浮現。

  機關食堂又上紅薯時,我早早排隊,盛了一大碗。回到餐桌,看到沒“搶”到紅薯的同事,有些不落忍,便一塊一塊地分給他們。當我將最后一塊給一位來自淮安的同事時,他死活不接受我的這份好意,態度十分堅決。大家正目瞪口呆地看著他時,他卻長長地舒一口氣,講起他和紅薯的故事。

  他是家裡最小的孩子,父母在他五六歲時相繼過世,他是被已經出嫁的姐姐帶大的,姐姐家裡窮,一家人沒有吃的,天天靠紅薯。一次,有點手藝的姐夫幫助城裡人干活,人家給了點大米,回來后姐姐做成米飯。本來是給他和小外甥吃,沒成想米飯還沒完全熟時,外甥就吃個精光。聞到米飯香的他沒有吃上,覺得特委屈,還和姐姐鬧一場,幾天沒和姐姐說話。長姐如母,姐姐看出他的心思,給他做工作,如果不想一直過苦日子,就爭口氣,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找好工作。沒想到,姐姐的話刺激了他,他的成績從此名列前茅,后來考上大學。他說,小時候吃紅薯把自己吃傷,現在隻要聞到紅薯味就反胃。

  我對紅薯味道的態度與這位同事比起來,沒那麼極端。恰恰是紅薯的味道讓我勵志,教我做人,這與父親多年的教誨分不開。父親沒有多少文化,但對我十分嚴厲。這些年,不管我走到哪裡,他的來信來電總是提醒我,做人不能忘本。一個人無論走多遠,飛多高,都不能忘記自己來時的路,不管過的是窮日子還是富日子,都是人生的經歷和寶貴財富,他總是提醒我,要永遠記住童年那紅薯的味道。父母跟隨我在北京生活十年,有一年冬天,父親肚子不適住院,醫生幾天不讓他進食,為他清腸。在他能進食的時候,我問他想吃什麼,他說最想吃紅薯。大年三十晚上,那些推著烤爐烤紅薯的老鄉早已回鄉過年,我滿大街滿胡同給父親找紅薯,結果可想而知。

  回到醫院,我把情況告訴他,父親說,在他們租住房屋后面的地窖裡,他存放了幾十斤紅薯,本來是等我回來煮給我吃的,因我工作忙,回來連一起吃個飯的時間都沒有,紅薯便一直存放在那裡。聽到這裡,我好生慚愧,真覺得對不起父母。我回家給父親煮了一鍋紅薯,送到醫院,父親讓我和我兒子一起吃,還問我多少年沒有吃到這味道了,我頓時臉漲得通紅。這一年除夕陪父親在醫院度過,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沒有像往常一樣吃餃子,而是吃了一頓意味深長的紅薯,我當然知道父親的良苦用心。

  如今,那些和我一起吃紅薯的伙伴們也各奔西東。現在生活好,吃頓紅薯反倒成餐桌上變換的花樣,這味道吃起來和以前也不一樣。不管現在離家多遠、生活過得多好,我都不會忘記當年紅薯的味道,更不會忘記,是誰讓我們這幾十年的日子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29日 20 版)
(責編:袁勃)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3.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崇尚英雄 緬懷先烈 習近平這些話飽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