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山西,感受有溫度的青銅文化

本報記者  鄒雅婷

2019年08月06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商代龍形觥
本報記者 鄒雅婷攝

觀眾體驗青銅器拓印
山西青銅博物館供圖

春秋時期晉公盤
山西青銅博物館供圖

西周義尊
本報記者 鄒雅婷攝

  近日開館的山西青銅博物館是國內首個省級青銅專題博物館,匯聚龍形觥、晉公盤、義尊等2200余件文物,講述了中國綿延兩千多年的青銅文明及獨具特色的山西青銅文化

  

  一件淺腹平底的青銅盤,盤下由3個圓雕小人支撐,盤內飾有30多隻形態各異的動物:盤繞的龍、遨游的魚、跳躍的青蛙、展翅欲飛的水鳥、爬行的龜……其中圓雕的動物都能360度轉動,水鳥的嘴可以開合,烏龜的頭可以伸縮,栩栩如生,情趣盎然。這是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為長女孟姬所鑄的送嫁禮器,體現了當時青銅器制作的最高工藝水平。盤內還刻有7處共183 字銘文,敘說晉國先祖的豐功偉績並祈福孟姬。

  在近日開館的山西青銅博物館,晉公盤、龍形觥、義尊等青銅重器吸引許多觀眾流連。作為國內首個省級青銅專題博物館,山西青銅博物館通過2200余件文物與新穎現代的展陳方式,講述了中國綿延兩千多年的青銅文明及獨具特色的山西青銅文化。

  再現青銅時代輝煌盛景

  走進位於太原市長風商務區的山西青銅博物館,仿佛進入了青銅器的海洋。庄重威嚴的鼎,造型獨特的卣,成排的編鐘、镈鐘,寒氣逼人的匕首、短劍……各種類型的青銅器讓人目不暇接。展品主要來自山西多年來考古發掘的豐碩成果,並從山西公安機關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追繳所得文物中遴選出700多件珍品。上起龍山文化晚期,下至秦漢,跨越整個青銅時代,展現了中國青銅文明的輝煌圖景。

  基本陳列《吉金光華》由“華夏印跡”“禮樂春秋”“技藝模范”三部分組成。“華夏印跡”主要通過陶寺遺址、聞喜酒務頭墓地、晉國曲村-天馬遺址、倗國墓地、霸國墓地等出土的精美青銅器,講述山西在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進程中的特殊地位。“禮樂春秋”以晉侯墓地、趙卿墓等地出土文物和義尊、義方彝、蟠蛇紋建鼓座等國寶重器,闡釋了青銅器器用制度和禮樂文明的精神內涵。“技藝模范”展示古代青銅器鑄造技術和造型、裝飾藝術,反映了侯馬晉國鑄銅遺址的先進技藝。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韓炳華告訴記者,數量多、器型全、質量精是山西青銅博物館館藏的特點。“基本上我們已知的所有青銅器類型都能看到,而且精品的比例很高。”韓炳華說,“展出的文物體現了近年山西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打擊文物犯罪的最新成果。過去存在庫房裡或是藏在盜墓者手中的文物,現在呈現在觀眾面前,為廣大觀眾奉上豐盛的文化大餐。”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孫慶偉說,山西自古以來就是華夏文化的腹心地帶,山西青銅博物館以青銅器為切入口,很好地反映了古代政治、禮儀、軍事及日常生活的面貌。從距今4000多年的陶寺銅鈴到漢代雁魚銅燈,山西青銅器年代序列完整、連續性強,這是其他地方較為少見的。

  匯聚山西特色國寶重器

  隨著專家在博物館內參觀,多件國寶級文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凸顯出鮮明的晉文化特征。

  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的商代龍形觥,器型獨特,宛如一艘停泊在水裡的龍舟。前端為昂翹的龍首,瞠目張角,齜牙咧嘴。通體遍布紋飾,腹兩側飾鼉(鱷魚)紋和夔龍紋。專家指出,這件龍形觥的器形和紋飾很有特色,與同時期典型的中原文化風格相區別,體現了商代晚期山西地區的方國文化。尤其是鱷魚紋飾,在青銅器上極為少見,它出現在這件商代酒器上,引起學界的諸多推測和遐想。

  西周義尊和義方彝是公安機關不久前才追回的國家一級文物。這兩件器物的銘文顯示,它們是一位叫做“義”的貴族受到周武王賞賜后為祭祀父親所制作的禮器。“周武王在位時間短,目前見到的銘文中帶有‘武王’字樣的青銅器很少,因此這兩件文物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這件義方彝還帶有厚重的提梁,是罕見的帶提梁的方彝。”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吉琨璋介紹說。

  晉侯鳥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鎮院之寶,而在山西青銅博物館,展出了一件珍貴的趙卿鳥尊。它出土於春秋時期的趙卿墓,形如昂首挺立的鷙鳥,頭頂有冠和雙角,雙目圓睜,頸細長,鉤喙為自動開合的流口,倒酒時開啟,復位時閉合,設計十分巧妙。在匯聚趙卿墓出土文物的“簡襄功烈”展區,還能看到體型巨大的鑊鼎,成套的編镈、編磬,46匹馬、16乘車組成的車馬坑,生動展現了古代貴族“鐘鳴鼎食”的生活。

  韓炳華說,晉系青銅器在器型和紋飾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最大的特點則在於鑄造工藝。“山西侯馬鑄銅遺址是中國早期的青銅工廠,能夠大規模、標准化地生產青銅器,技術水平很高。我們看到的這些精巧絕倫的青銅器,都是侯馬鑄銅工廠生產的。”

  沉浸式體驗青銅文化

  除了基本陳列,山西青銅博物館還有專門的教育互動空間和數字青銅展區等,總展示面積1.1萬平方米。教育互動空間將互動展示和動手體驗相結合,向觀眾普及青銅文化知識。數字青銅展區借助數字化多媒體技術,讓觀眾沉浸式體驗青銅藝術之美。

  在互動體驗設備上,觀眾可以360度欣賞文物的細節,並能了解有關的背景知識。一些趣味小游戲,如青銅器型連連看、模擬制作青銅器、知識問答等,吸引了不少觀眾參與。“博物館運用了很多先進的技術,讓觀眾能更好地貼近文物和歷史,感觸到青銅器當年的溫度。”韓炳華說,館內有一些可以觸摸的展品,呈現出青銅器原始的狀態。“這些復制品大多是與山西歷史文化相關的重要文物,有的是我們在歷史書上看過的,有的是收藏於國外博物館的,平時難得一見,如今能在這裡看到。”

  開館之際,山西青銅博物館面向公眾推出了免費定時講解、文物繪圖觀摩、青銅器拓印體驗、金文臨摹等活動。首個臨時展覽《穿越時空的鼓聲》展出廣西、雲南相關博物館收藏的銅鼓文物,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青銅文化與中原青銅文化進行對比,豐富觀眾的青銅文化知識。

(責編:韋衍行、丁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3.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崇尚英雄 緬懷先烈 習近平這些話飽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