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來源:影像中國 |
與熱情的東道主們握手言歡后,望著園林式的酒店,四周綠得要滴水的樹與草,在斜陽下綻放吐香的各色花朵,雙腳暗暗地用力踩幾下,確認自己是站在合山的土地上了。
合山,久聞矣。
作為廣西人,很早就知道有合山這個地名。很早是多早?是剛有合山市時。合山市1981年成立。其時我在廣州上大學,記得從一份報紙上得知廣西成立了一個合山市。立市的原因,是那地方有煤。於是,合山便印在了腦子裡,成為自己關於廣西的地理歷史文化種種知識的一部分。漫漫三十多載,走過了很多地方,而合山於我,卻如一個永遠難以到達的遠方。如今,因為工作的關系,讓我與合山終得一見。
合山地底下到底有多少煤?資料說,合山煤田地質儲量約七億噸,佔廣西煤炭儲量三分之一,煤田面積三百多平方公裡,佔市境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三,堪稱一塊寶地。
合山是年輕的城市,立市至今不過三十七年,然而合山的採煤史,卻是自1905年開始,抗日戰爭時期一度成為中國大西南后方動力燃料的主要產地之一。新中國成立后,乃有合山礦務局。合山礦務局在上世紀90年代末,職工達到一萬六千多人,礦區人口約四萬八千人。我們此行參觀的裡蘭礦家屬區,不過是整個合山礦區家屬區的一小片吧。然而,滴水映光輝,從棚戶區演變而來的這片小區,曾是一個個溫暖的懷抱,一個個溫馨的家,每天緊緊擁抱著拖著疲憊的身軀從礦井歸來的親人,給他們以愛的輕撫,給他們以天倫之樂。合山被稱為“光熱城”,這光與熱,來自煤與電,更來自採煤人與發電人,也來自採煤人與發電人背后的親情摯愛……
合山是因煤成就的。然而,百年的採掘,合山的煤被挖得差不多了。站在烏黑色煤礦石模型壘疊而成的合山國家礦山公園的拱形大門前,我仿佛被提醒:曾經入選“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市”的合山,已於多年前被國務院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合山國家礦山公園,就是在合山經濟轉型后被原國土資源部授予資格興建的。
公園佔地十八平方公裡,主園區是東礦園區,東礦始建於1948年,是合山煤炭產量最多的礦場,公園主園區主要展示和保護東礦礦業遺跡。副園區為裡蘭園區,展示裡蘭礦的礦業遺跡。採煤的洞穴,運煤的通道、鐵軌、火車,選煤廠房……使人猶如置身於煤礦業鼎盛的沸騰時代。登上東礦選煤樓舊址旁邊陳列著的蒸汽式火車,進入車上餐廳,以火車車輪模型為桌腿椅腿的裝修風格讓我頓時眼前一亮。
還有“鐵路自行車游覽”。這鐵路自行車,即一種有四隻鐵輪、前后兩排四座、在鐵路上行駛的腳踏車,由前排兩人蹬動。坐上去后兩腳一蹬,車輪即在鐵軌上滾動。腳再用力,整輛車就隆隆響著快速前行。公園裡的這條鐵路是來合鐵路的一部分,建於新中國成立前,主要是為運煤。剛建成時是一條窄軌,新中國成立后,這條鐵路才得到改造,與全國鐵路緊密連接在一起。隨著合山煤炭資源的幾近枯竭,這條鐵路於2010年停運。之后,合山人著手將其中一段長約七公裡的廢棄鐵路打造成現在的“鐵路自行車游覽”項目。
我與一位合山朋友坐在自行車前排蹬車,后排還坐著兩位從來賓來的客人。時值六月,驕陽似火,天藍雲白,自行車隆隆地滾過艷麗的“十裡花廊”,滾過潺潺的流水,滾過翠綠的樹林,滾過芬芳的田野……鐵路自行車原是流行於外的一項新型休閑運動,被合山人移植於本地礦山公園,使之衍生出新的意義。這是健身與文化的一種接駁,沿途的鮮花美景,令我心曠神怡﹔而回顧車輪下鐵路的往昔,又讓我思緒萬千。
我們在市府所在的嶺南鎮江濱河堤散步,眺望紅水河北岸的大唐桂冠合山發電公司。發電公司首次採用直排循環水。從河堤望去,四百米長的降溫溢流堰,恰是合山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紅水河畔的溯河村,我們了解到該村正在努力建設生活宜居、環境優美的生態鄉村,而且村裡文化和體育氛圍較濃,有文藝隊、獅子隊和籃球隊等。在該村村民譚羅斌家,看到了他家在政府幫助下蓋起的新房。在北泗鎮和河裡鎮,參觀了“萬才返鄉,共建小康”創業示范基地,還走進養老院,目睹老人們在窗明幾淨的養老院裡頤養天年的生活情景……這些見聞,似乎在昭示合山已經擺脫了煤城的舊形象,經濟生活正在轉型。
歷史如同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是無法割斷的。煤作為一種可以燃燒的燃料,作為一種文明的火光,給人類帶來光明。採煤,是對光與火的追求,是對文明的追求。煤是合山的歷史,作為一種物質形態,與合山人正漸行漸遠,而採煤作為一種精神,作為一種文化,卻在合山傳留下來。這既體現在合山國家礦山公園的礦業遺跡,也體現在合山人尋求轉型、尋求改變的奮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