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啥叫“考古詩心”?這位院長的新生致辭火啦!

丁濤
2019年09月09日12:28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考古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我迫不及待地在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告訴大家考古學如詩”“我所希望的,是同學們要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去發現考古的詩心,努力爭取成為一個蘊含詩心的考古人”……

近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孫慶偉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9年開學典禮上的致辭在業界和網絡引發熱議。乍看上面的發言,不少人都一頭霧水:這到底是考古專業還是文學專業的開學典禮,這位院長是不是走錯“片場”了?帶著這樣的疑惑,記者採訪了孫慶偉,讓我們一起了解他眼中的考古學和他提出的“考古詩心”。

孫慶偉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9年開學典禮上致辭。受訪者供圖

走心致辭意外走紅 熱議呼應良苦用心

出乎孫慶偉意料的是,開學典禮之后,他陸續收到了來自各方的祝賀與贊許,既有國家文物局和學校領導,也有業界同仁和學院師生。再加上“考古圈”兄弟院校師生的轉發,他那篇題為《考古詩心》的新生致辭火了。孫慶偉坦言,致辭確實經過了精心准備,但“沒想到會得到這麼多人關注”。

開學第一課究竟要給這些新考古人講什麼?怎麼講?這曾一度困惑了孫慶偉很久。錢鐘書先生的一句話,給了他靈感與啟發。錢鐘書先生說,人們往往“隻知詩具史筆,不解史蘊詩心”。孫慶偉捫心自問:考古學的日常研究,是否真的了解歷史所蘊含的“詩心”?

說到底,考古學最核心、最根本的命題是“物”與“人”的關系。孫慶偉認為,某種程度上可以將之理解為“史”與“詩”的關系:詩歌不是對自然的簡單模仿,考古和歷史也不應該只是對過往事實與既定事件的簡單敘述,考古學家也不能為作史而作史。

“正因如此,我才迫不及待地在新學期開學第一課想要告訴大家考古學如詩。我希望同學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去發現考古的‘詩心’,努力爭取成為一個蘊含‘詩心’的考古人。”孫慶偉說。

這種浪漫的表達,既寄托著孫慶偉對入學新生的期許,也表明了他對當前學術研究中“堆數據”“刷論文”等“學術泡沫”的否定。“我希望這些同學從入學第一天起,就建立起正確的史學價值觀和正確的研究導向。我們的研究終歸是要解決問題的。如果不能解決問題,那麼所有的數據和研究都隻能是一堆毫無生氣、毫無價值的材料。”孫慶偉說。

北大歷來重視新生的“開學第一課”。每到開學季,從學校領導到各院系負責人都會走上講台給新同學授課,希望從新生步入象牙塔的那一刻起,就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與學術價值觀。而在孫慶偉這份詩意的致辭中,蘊含著對考古學科發展方向的深入思考,飽含著滿滿的“考古正能量”。或許,這就是這份新生致辭走紅的原因,而這種火,也更像是對孫慶偉良苦用心的一種呼應。

2019級新生入學座談會。受訪者供圖

“這些同學都是有慧心的,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種子。獲取知識對他們而言是最基礎的層面,我們應該教給他們的是學習方法、價值判斷乃至思想理念,我希望呵護好他們心中那顆尚在萌芽狀態的種子。”孫慶偉說。

公眾認知存在偏見 破題需從自身做起

當年孫慶偉入學時,考古系全年級一共隻有22位新同學﹔31年過去,今年新生的數量多了一倍。迎接新生的那天,他高興得“忍不住發朋友圈”,“想把鮮花44朵獻給2019級的考古新同學”。一位學生的留言卻給他澆了一盆冷水,“學院招生增速遠低於GDP的增速啊”。

這的確是考古這個學科面臨的一種尷尬。這種尷尬,與公眾對考古的片面理解甚至偏見不無關系。時至今日,依然有人把考古與挖寶、鑒寶劃等號,而在更多人眼中,考古是枯燥、生硬、沉悶的代名詞——文藝點的說法叫“不食人間煙火”“高冷”,通俗說就是無趣、不接地氣,也沒有人氣。

在孫慶偉看來,造成這種偏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考古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歷史比較短,到現在也不足百年。“考古是個大學問,但考古確實還是個小學科”,孫慶偉感嘆。可更讓孫慶偉感到焦慮的是,就連一些從業者對考古學的理解也存在偏差。“考古不是挖出來一些文物、辦個展覽就完了,更重要的是要有用。隻有真正服務社會、服務現實生活,這樣學科才有生命力、創新力、影響力。”孫慶偉說。

除此之外,“宣傳”不到位也是造成公眾認知偏差的一個重要因素。孫慶偉表示,一方面,考古學的學科偶像比較少,如果多幾位蘇秉琦、樊錦詩可能會是另一種局面﹔而另一方面,近年來,尤其是一些網絡文學作品把考古“妖魔化”了,似乎考古就是去盜墓、去探險。“如果你是學生家長,你願意把孩子送去學考古嗎?”孫慶偉有些無奈地說。

談及該如何打破偏見,孫慶偉表示,首先要從學科本身、從考古工作者自身做起,樹立正確的學科理念、學科目標。不僅如此,還要盡最大努力貢獻更大、更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去服務國家文化建設,為我們所處的時代貢獻力量。“中華文明5000多年從未斷絕,有太多優秀的、值得研究的東西。我們的目標和任務就是要把優秀文化基因挖掘出來,解讀好,不僅要給國人講述好,更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孫慶偉說。

創新形式吸引青年 對內對外講好故事

讀了孫慶偉開學第一課上的詩化表達,也聽了他對公眾對考古學存在偏見的理解與應對——在孫慶偉眼中,考古應該是什麼樣子?

“凝練文明基因,創新文明價值、厚植文化自信,鑄就文化輝煌。”採訪中,孫慶偉這樣概括他眼中的考古與考古學。孫慶偉始終認為,考古學是一門人文為體、科學為用的學科,更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學科。步入新時代,中國考古學必將進入文明闡釋的新階段。

在孫慶偉看來,新時代中國考古學的發展,需要聆聽時代的召喚,緊隨時代的步伐,准確把握考古學的時代命題和時代需求。新時代有新要求,也有新命題。未來中國考古學研究要重點講清楚中華文明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道路,講清楚中華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人類文明中的獨特貢獻,講清楚中華文明優秀基因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業中的當代價值。

“隻有准確把握中華文明基因,正確詮釋中華文明價值,才可以真正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才可以真正‘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孫慶偉說。

越宏偉的目標越需要人才的支撐。雖然考古學研究的對象很古老,但考古學在中國的發展尚不足百年,尤其需要有志青年的加入,為這個年輕的學科注入新的活力。問及當下該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考古、走近考古、喜歡考古,孫慶偉也表達了自己看法與建議。

文物建筑專業的同學在進行古建筑測繪(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

他表示,這需要從多個層面來開展工作。首先是考古學科的從業者要明確學科定位,要充分展現學科魅力來吸引年輕人,讓他們願意為這項事業而奮斗。他也希望能將考古學成果納入到整個國民教育的體系中,通過自上而下的引導,普及學科知識,消除學科偏見,壯大學科力量。但眼下,需要考古工作者好好消化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大膽創新表達方式和呈現手段,用更多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古老的文明和前沿的學術成果展現出來,把我們自己的故事講好。

臨近採訪結束,孫慶偉告訴記者,北京大學考古學科的前身是1922年設立的北京大學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這也是中國考古學的重要源頭。2022年,北大考古學科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不論對中國考古學還是世界考古學而言,北大的考古學都有著特殊的地位和意義。為此,我們更應該敢闖敢試,勇於擔當,努力創建與五千年文明古國相稱的、與民族復興大業相稱的世界一流考古學科,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中華遺產的保護者、中華文明的詮釋者和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孫慶偉說。

(責編:丁濤、赫英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