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星開講︱陳道明:這一次,我演自己【2】

敬畏職業存初心 臨場發揮更有戲
陳道明一向快人快語,尤其不喜歡給自己的話“化妝”:他始終認為,既然干這一行,就要對觀眾負責。
竭盡全力,是對觀眾負責。
出演《末代皇帝》,陳道明歷時4年鑽研劇本、打磨演技﹔為了演好方鴻漸,他苦練“上海普通話”,兩個月減重25斤﹔拍《楚漢傳奇》,他在片場一直站著,隻為隨時進入狀態﹔打完點滴依舊高燒不退,他堅持讓工作人員攙他上台,親自給來看《喜劇的憂傷》的觀眾“回戲”。
訪談現場。人民網 袁悅 攝
重視劇本,是對觀眾負責。
當下,很多投資人和制作公司對宣傳的重視遠大過對原創劇本的重視。在陳道明看來,不重視劇本、不尊重編劇,一門心思琢磨怎麼宣傳實際上是本末倒置。更讓他感到不解的是,一些編劇本身就有問題:“編劇的初心是生活。沒有生活,你怎麼寫劇本?”
嚴於律己,是對觀眾負責。
陳道明回憶,自己以及老一輩電影演員接到戲,往往先要體驗生活3-5個月,可現在有些演員前腳邁出上個劇組,后腳就奔下一個去了。“改變這種現狀隻能靠演員自覺,演員要有更高尚的職業精神,尊重行業的基本規律,吃完一碗飯再吃下一碗。”陳道明說。
訪談現場。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修改劇本、“擅自加戲”,也是對觀眾負責。
《康熙王朝》中撤三藩那場戲,索額圖正勸說起勁兒,康熙一碗茶水就潑到了索額圖臉上。從演出效果看,“潑水”是加分戲,可劇本中並沒有這樣的設定,完全是陳道明臨場發揮。那場戲拍完,他趕緊向索額圖的扮演者道歉:“當時感覺自己就是康熙了。”
不愛表演,卻成為觀眾心中的演技擔當﹔不慕名利,卻屢次攬獲業內大獎。如此“擰巴”的陳道明,實力詮釋:水到自然渠成。
士氣可鼓不可泄 輕鬆隨緣是真諦
2018年年底,陳道明當選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盡力而為”是他賦予自己的使命。
訪談現場。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國家電影局發布數據,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居世界首位。這樣的成績在陳道明看來,“還很不夠”。他談到,中國14億人,有觀影條件的起碼8億人以上。電影市場潛力依然巨大,影片質量也亟待提高。“一年到頭,能讓觀眾心甘情願掏錢走進電影院的電影就那麼幾部,真正賺錢的也就那麼幾部。”陳道明說。
說起電影質量不高,不少人會歸因於沒有好演員。陳道明卻認為:“其實,現在好演員特別多,想好好演戲的演員特別多,他們只是沒有機會。要繼續打磨自己、提高自己,將來一定有他們的舞台。”
談及電影行業發展,陳道明說的最多的是信心,圈兒裡人自己要有信心,行業也需要外力給信心,這樣才能引發行業在文化和制作上的自覺。“士氣可鼓不可泄。”陳道明說,“少一些投機取巧的短平快,多一些結結實實的真東西,才能真正實現百花齊放。”
訪談現場。人民網 袁悅 攝
談自己、說演員、聊行業,原定40分鐘的訪談不覺間進行了一個多小時。臨近訪談結束,陳道明依然非常耐心地回答網友的提問。他不回避、也不裝,讓大家看到了戲外淡泊如水、幽默智慧的陳道明。
不拍戲的時候,他喜歡讀書、寫毛筆字,偶爾也會“上上網”“發發呆”。生活中,他崇尚簡約,“吃飯不好味,一頓飯不超過10分鐘”。他說,除了演戲,人生中最重要的,是“餓了想吃,困了想睡,累了想躺著”。
對於評價“清高得隻肯在戲裡低頭”,他微微一笑,說自己“只是不喜歡摻和事兒,不是清高”。他為當下的年輕人送去寄語:“他們最大的特質是熱情,他們最需要的是信心。我希望他們要對自己有信心,要對生活有信心,更要對自己的國家有信心。
訪談現場。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觀眾和網友最想知道的,還是他什麼時候復工演戲。“觀眾不需要或者不想看到我,我就不出來了”——這樣的回答顯然無法讓現場觀眾滿意,當主持人補充“觀眾並沒有”的時候,大家熟悉的“明式快語”又來了!
“你怎麼知道?你一個人也代表不了億萬觀眾呀!當我覺得差不多了,那就差不多了。努力,有時候是一個褒義詞,但過於努力會讓人變形。就比如一扇門,輕輕推開會很優雅,推不開還硬推,形體、心理都會變形。隨緣吧,輕鬆一點執行自己的人生。人都應該清楚自己的所在,演員也一樣。”陳道明說。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