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璀璨耀蕭山

韓小蕙

2019年10月21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蕭山湘湖晨曦
  來自網絡

  蕭山掬星島
  來自網絡

  因師結緣訪蕭山

  我對浙江蕭山充滿了親切的向往,因為它是我的忘年交來新夏先生的故鄉。在我們近30年的交往中,來先生經常跟我提起家鄉蕭山,充滿著無限的驕傲與懷戀。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他到我家小敘,吃飯時,我拿出從超市買來的一瓶泥螺,可把來先生高興壞了,竟連聲問我:“你怎麼知道我喜歡吃這個?”我說是想象的,江南人應該都喜食此類河中之物吧?他就像過年時小孩子看見那麼多雞鴨魚肉擺上桌,笑逐顏開地說:“我就是吃著這些長大的,在我們蕭山,這些小魚小螺陪伴了我的整個童年啊……”

  那時,蕭山還未歸入杭州,而是離杭州市區最近的一個縣,杭州機場就坐落在蕭山縣。幾十年來,已記不得來來回回從蕭山機場走過多少遍,我還清楚地記得,2002年去杭州參加第二屆“建筑與文學”研討會,一行作家跟著中國建筑界頂層的大師坐大巴駛往杭州市區,大師們對車窗外的建筑給予了毫不留情的否定。當時浙江省得改革開放先聲,民營經濟一片如火如荼,老百姓手裡有了錢就蓋房子,而且比著蓋,看誰家的最漂亮最氣派。但見公路兩側密密麻麻,全是一棟接一棟三四層、五六層的小樓,大蘑菇一樣盛開在遠遠近近的田野裡。但這些房子,無一例外全是歐式小洋樓,有花飾繁復的維多利亞式,有尖頂向上的哥特式,有粗圓廊柱和小窗櫺的羅馬式,還有兩面斜坡大屋頂的都鐸式……千樓千面,五顏六色,在陽光下顯出一派燦爛的富足。建筑大師們卻紛紛責問:中國的本土建筑呢?

  歲月不佇,匆匆劃過。一晃27年,中國和世界發生的變化之大,令所有人應接不暇。今天的蕭山,已然成為杭州市的蕭山區,高速路一遍一遍整修得平滑如冰面,漂亮如青春的靚臉。我特別注意到,道路兩側的民居有了些許變化,也不時閃出優雅的粉牆黛瓦。

  來氏文脈代代傳

  我對蕭山充滿了無盡好奇,一直想弄清楚,為什麼它會推出了來氏這個詩書傳家的一族?

  來新夏先生曾任我的母校——南開大學圖書館館長、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等職,1946年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歷史學系,主要從事歷史學、目錄學和方志學等研究,一生著作近百種,被譽為“縱橫三學”的南開才子。學術代表作有《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古典目錄學》等。

  與來先生相識,是我上世紀80年代進光明日報社工作之后,滿眼見著這兒那兒到處都有署名“來新夏”的稿件,便寫信去約稿。來先生真是仁慈,后來不斷賜稿,前前后后為我們《文薈》副刊寫稿40篇。

  來新夏先生是隨祖父來裕恂老先生長大的。來裕恂是清朝末年經學大師俞樾的弟子,曾留學日本,與魯迅先生是校友,並在《魯迅日記》中出現過4次。他很早就參與了辛亥革命,革命成功后,他的很多同學如沈鈞儒、馬敘倫等都做了大官。但人各有志,來老先生不喜歡官場,洒然回到蕭山家鄉,一直過著“書生本色,兩袖清風”的清苦耕讀生活。來新夏先生自幼就跟著祖父讀《三字經》等蒙學讀物,稍長更在祖父的悉心教誨下,熟讀孔孟經典,練足了童子功。當然更重要的,是來裕恂老先生所言傳身教的中華文化傳統——這種傳承了2000多年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典活法,是中國知識分子一代代苦讀、苦研、苦熬、苦修、苦做的精神動力和源泉。

  恰在此時,又有人告訴我,還有一位著名人物是蕭山籍,即當代大詩人邵燕祥。這也是我極為景仰的大家,邵先生初以詩名登上文壇,后來散文、雜文、隨筆、評論越寫越老辣,常常精彩得令人擊節。邵先生人品高潔,剛直不阿,為尋求和堅持真理,歷盡坎坷,“雖九死其猶未悔”,被眾多文學寫作者和愛好者視為人生的引路人和精神導師。

  真厲害,蕭山!

  古渡清風不須歸

  如此,我對蕭山充滿了熱切的尋覓之心,太想去吹拂“不須歸”的江南斜風,沐浴落在“青箬笠,綠蓑衣”上的纖纖細雨﹔再去仔細品味那清清朗朗的讀書聲,是怎樣點點滴滴地化入蕭山子弟的基因中?同時,作為一個干燥的北方人,整日裡被獵獵北風切割著粗糙的皮膚,我也太想去看看那些溫煦靜雅的小溪小河裡,那些自由自在的小魚、小蝦、小泥螺們,是怎樣悠然自在地度過自己快活的童年?

  一眾文質彬彬的蕭山人,把我帶到義橋古鎮的大江邊,這是三條大江——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的匯合處。背江而立,有一高二丈余的巨石矗立,上面嵌有“漁浦”兩個鮮紅的大字,“漁”者,漁業﹔“浦”者,水邊,是為漁浦古渡口。依著巨石,搭眼遠望,一條粗壯如蒼龍、寬闊似天河的大江滾滾東去,在水天相接處突然停下,留下了一條長及數公裡的跨江大橋,宛似蒼龍身上的玉帶。此時的大江很安靜,沒有浪,也沒有船,平靜得如同一塊大玻璃板。但它曾在煌煌中華詩歌史上掀起過滔天巨浪,謝靈運、李白、孟浩然、白居易、蘇軾、陸游等100多位詩人,都曾來到過這裡,喝過古鎮自釀的白酒,品過漁浦渡游上來的大魚,然后連呼“美哉”,醉臥水上,留下了1505首贊頌義橋和漁浦渡美景的詩篇。據說,排名第一的是陸游的這一首:“桐廬處處是新詩,漁浦江山天下稀。安得移家常住此,隨潮入縣伴潮歸。”

  關於義橋古鎮,也有一個美好的傳說:不知何朝何代,此地有一對孤兒寡母,常斷飲糧,幸多得附近虎爪山上羅峰寺的和尚們接濟。后來,這家孩子中舉入仕,為報答和尚們的恩德,出資在山下小溪上建起一座橋,題名“義橋”。我想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五千年中華文明大樹,就深扎在每一代、每一個子孫的心田裡了,成為他們為人立世的准則。比如“大公無私、助人為樂、宅心仁厚、孝老愛幼、和諧鄰裡、嚴己寬人、艱苦奮斗、好學不倦、見賢思齊……”這些優秀品質,綻放出文明之花,一代代盛開不敗。而且,哪個地方的花朵更繁茂更燦爛,那個地方就能出名人、名氏族﹔就像蕭山、義橋、漁浦渡,自古以來昌盛不絕,大星燁燁,群星燦燦,成為名傳古今的詩詞之鄉。

  明白了,這就是蕭山。

(責編:劉婧婷、丁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
  3. “中國共產黨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百…
  4.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5.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