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的水

許  鋒

2019年11月04日05: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天水為古城。南有南山,北有北山。南北之間,夾著天水。

  凌晨四點多,月亮懸在半空。月光洒下來,與橘黃的路燈燈光相融,一地溫馨。風很輕,很清。榕樹的葉子窸窸窣窣地響。由遠及近,傳來“刷——刷——”的聲音,環衛工王芳蘭已經在工作,她穿著黃綠相間的工作服,握著一把大掃帚,在仔細清掃街上的落葉。王芳蘭負責的是合作北路。轉過彎,是建設路。建設路寬,雙向四車道,由另一名環衛工負責。

  天色破曉,洒水車上街,一路向地面噴水,霧氣彌漫,一地清涼。白色的車身上噴著藍色的字:城市因我而美麗。下面還有一行字:北京環衛集團。一年多前,北京環衛集團“入駐”天水,為天水環衛服務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持。

  轉了幾條街。目光所及之處,不見任何垃圾。在天水生活了五十年的劉女士談及天水近年的變化時說,街道干淨了,人們的文明程度提高了。

  很多年以前,我就來過天水。那時,天水很小,小城,小街,小樓,小店,小鋪。有河,孕育天水兩千六百多年文明的耤河,真真切切。耤河曾經碧波蕩漾。后來有一段時間,因為耤河流域植被的破壞、生態環境的惡化,逐漸斷流。非汛期沒什麼水,河床裸露﹔汛期有一點水,但雨水泡滿垃圾,污水橫流,“耤河無河,天水無水”。

  2005年10月,天水市耤河城區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正式開工。干部參與,群眾參與,子弟兵參與。淤泥經年累月,層層疊疊,很厚,極臭。清淤者夙興夜寐,工程於2006年底正式完工。

  如今的耤河,水呈草綠,清且漣漪。看,一隻小白鴨隨波逐流,優哉游哉。一白一黑兩隻水鳥時而在水面低回,時而在半空縈繞。兩岸的公園,芳草萋萋。耤河之上,還有橋——天秀橋、天潤橋,都是耤河上的標志性橋梁。天秀橋還是甘肅省首座自錨式懸索橋。

  耤河風情線還在持續東進,耤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二期工程西起一期末端,東至耤河入渭口。

  渭為渭河。渭水泱泱,是黃河的最大支流。天水境內渭河流長約二百八十公裡,也曾污染嚴重。經過治理,如今“河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默默潤澤著山河大地、草木叢林。

  站在孫家坪大橋上,曹家埂村六十八歲的周姓老人望著橋下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曹家埂村就在附近,老人散步至此。一想到明年家門口將有美麗的風景,他的心就有些激動起來。

  沿河兩岸數十萬百姓,都將是受益者。

  為了讓河水不再斷流,美景常在,在耤河、渭河交匯處,還建有西北首座全地下淨水工程,污水處理量每天為八萬噸。經過處理后的中水水質達國家一級A標准,可直接注入河流。

  山不轉水轉,水一轉,兩岸風情萬種。華燈初上時,耤河波光粼粼,兩岸繽紛絡繹。徜徉於河畔,水氣混雜草香花香,一個勁兒往鼻子裡鑽。

  天水有兩區五縣。南北兩山,“夾”住秦州區、麥積區。秦州在西,麥積在東。兩區之間,數十萬人日日往來,熙熙攘攘,道路擁堵。

  秦州與麥積之間,需要一條軌道交通。天水人正翹首以盼開通有軌電車。

  三年多前,天水市有軌電車示范線工程啟動,線路全長二十余公裡,設站十七座。工程沿河而建。

  河堤之上,部分槽形鋼軌已經鋪設。鋼軌與鋼軌之間的焊接正在進行。中鐵十一局施工人員採用的是槽形軌閃光焊接技術,是國內較為先進的焊接工藝。

  幾個工人用火鉗夾住一個燒得通紅的“瓦罐”,套在軌道連接處,瞬間,瓦罐裡的火焰劇烈燃燒,紅彤彤的火苗從瓦罐底部、上部竄出。一百四十秒之后,金屬熔化、熔合,焊接完成,接頭成型。之后再對接頭進行打磨和探傷,鋼軌與鋼軌之間,便成無縫連接。

  首車已由長沙運來,靜靜地停靠在渭河車輛段。這輛有軌電車,外形設計既古典又簡約。車頭曲線流暢,姿態挺拔,如神龍昂首﹔車體上銀下金,象征浩瀚的天空與富饒的大地﹔車身前后噴繪有靈動的騰龍太極與伏羲八卦圖案,意在讓華夏民族的圖騰文化與天水的歷史文化交相輝映。

  進入車身內部,內飾主色調為咖啡色與橘紅色,體現天水古建筑的寧靜典雅。車上共有五十八個座位,載客量為三百七十人左右。站台與車廂結合處設計得十分“走心”,百分百水平連接,如此,將來老人、兒童、殘疾人、輪椅使用者登車,便不會有絲毫障礙。

  不久之后,耤河、渭河風情線上,天水人將乘坐有軌電車穿梭於古城,感受千年歷史人文和新時代的生活氣息。游客也將在遠山如黛、近水含煙的詩情畫意中,領略隴上江南之美。

  放眼今日天水,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座座雄偉壯觀的橋梁橫跨南北,車水馬龍,雲蒸霞蔚。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04日 20 版)
(責編:李楓、岳弘彬)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
  3. “中國共產黨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百…
  4.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5.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