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的馬文英是一名勤奮能干、不怕吃苦、待人友善的女強人,朋友們都親切地稱她為“馬姐”。40歲時,馬文英為了讓家人的生活過得更寬裕,毅然選擇獨自到吉爾吉斯斯坦創業打拼。
離開故土 遠赴異鄉創業
起初,馬文英跟隨烏魯木齊一家外貿公司來到阿拉木圖,做了3年銷售員。公司撤回國內市場后,她獨自一人在哈薩克斯坦做起了邊貿生意。由於生意慘淡,一年后,她輾轉到了吉爾吉斯斯坦。經過考察,馬文英選擇了五金建材生意。一扎根就是20多年。
馬文英說,在國外做生意的艱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語言不通、環境陌生、治安不穩定等問題是長期挑戰。在馬文英朴實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堅強的心。她出生在新疆伊寧市,從小就和當地維吾爾族同學一起上學、玩耍,因此維語說得很好。在外做生意的幾年裡,40多歲的她利用維吾爾語的基礎,自學了哈薩克語和吉爾吉斯語。
嚴於律己 注重后代教育
馬文英一直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嚴於律己的同時,她也以此勉勵自己的兩個兒子。
在吉爾吉斯斯坦的生意穩定后,馬文英經過深思熟慮,把兩個兒子接到了身邊。雖然兒子都已成年,但她並沒有讓他們立刻投入到生意中,而是送他們去學習俄語。馬文英深知,隻有掌握了語言,兩個兒子在國外的發展才能游刃有余。
喜歡語言的二兒子在大學順利完成了俄語本科和研究生的學習。大兒子則喜歡餐飲行業,馬文英就讓他接受廚藝培訓,並幫助他在比什凱克市中心開了中餐廳。
退休后的馬文英並沒有回中國安享晚年,孫子孫女們的漢語教育成了她每天的主要任務。在馬文英家中有一項規定:所有人在家裡隻能說漢語。目的就是讓孫輩們從小受漢語的熏陶。如今,她的孫輩們都能說一口純正的普通話。
馬文英打算,等孫輩們再長大些,就讓老伴專門到吉爾吉斯斯坦教他們學寫漢字。“等孩子們把俄語學得差不多了,我想把他們帶到中國學習漢語和英語,讓孩子們熟練掌握多種語言。”馬文英說。
帶動全家 傳播中國文化
馬文英為人善良、友好。和大兒子一起開中餐廳時,她經常給生活貧困的殘疾人免單。
馬文英是最早一批加入吉爾吉斯斯坦華僑華人友好協會的成員之一。她說,在吉華僑華人常常聚在一起,了解中國國內的發展狀況和政策,共同慶祝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和春節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表達海外華僑華人的思鄉之情及愛國情懷。
馬文英一家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據馬文英介紹,她家附近70%的居民都是華裔,其中很多都是從未回過中國的華裔后代。她和鄰居們經常一起交流感情、探討中國文化。“我會買上中國的醋、醬油和調料,叫上幾個華裔朋友,手把手教他們做中餐。”馬文英說。
在馬文英的帶動下,周圍的華裔鄰居們也開始愛上中國美食。她還多次帶這些鄰居一起到國內旅游,親眼見証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來源:中國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