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魚挖藕人(遇見)

徐  魯

2019年12月07日05: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接連兩三場秋雨,驅走了藏在江南人家最后一絲暑熱,天氣總算涼下來。原本滿湖滿塘的荷葉,漸漸枯黃零落。晚荷人不摘,留取作秋香。蓮荷已空,猶有鮮嫩而低調的藕根,正在泥下生長。這時候,迫不及待的挖藕人,也開始做下湖採藕的准備了。

  湖北有縱橫交錯的水網,串起許多常年不涸的湖泊。《詩經·小雅》裡有一詩篇《南有嘉魚》:“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南有嘉魚,烝然汕汕。”這兩句詩是說:長江之南多得是鮮肥的魚兒,成群在江河裡游來游去。地處長江南岸的鄂南嘉魚縣,就是因此而得名。

  嘉魚縣內有上百個大小湖泊,水多的地方,湖塘、河灣、港汊自然就多,所以嘉魚最豐盛的出產,除了魚蝦河蟹,尤多蓮藕與菱角。

  這裡,單寫一寫令我難忘的挖藕人老梁。

  老梁名叫梁大興,四十來歲。他不是嘉魚本地人,而是與嘉魚隔江相望的洪湖市藕池鎮人。藕池,顧名思義,也是出產蓮藕的地方。老梁家是“挖藕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挖藕人,到他這裡,已是第三代。

  三年前,藕池鎮那邊因為“退耕還湖”,藕塘面積減少,一些挖藕人來到南岸這邊找活兒干。老梁因為手藝好,又吃得苦,一來到嘉魚,就被珍湖這邊的湖主和藕農挽留住,一邊給新雇來的臨時挖藕人傳授經驗,一邊擔負起湖塘輪作和養護的工作。

  中國幾千年來的農耕傳統,孕育和造就了許多獨特的農事手藝,一代代傳承下來。比如陝西、甘肅一帶的“麥客”(割麥人),貴州、四川一帶的“放蜂人”,幾乎都成了“職業”農事手藝人。

  若不是認識了梁大興,我還真不知道,世上還有“挖藕人”這個行當。我跟老梁打趣說:“行行出狀元,老梁,還是你厲害呀,挖藕挖成‘專業人士’。”

  老梁一邊磨著幾把專用的藕鏟,一邊不無得意地笑笑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嘛!”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裡,講述了嘉魚挖藕人的故事。雖然老梁不是故事裡的主角,但這一集的故事可是給嘉魚蓮藕做了重要宣傳。全國人民都知道了,湖北嘉魚是個“蓮藕之鄉”,到了嘉魚,別的可以不吃,卻不能不嘗一嘗著名的“珍湖蓮藕”。

  嘉魚的蓮藕品種繁多,老梁告訴我說,若按用途分類,可分為籽蓮、花蓮和藕蓮三大類。籽蓮當然是為收獲蓮子米而種植的,以白蓮為主﹔花蓮以賞花為主,又分紅花蓮、白花蓮、大葉苞等品種﹔藕蓮是以收獲鮮藕為主,所以珍湖這邊全是藕蓮。

  “不過,今年來珍湖的客人,就沒有這個口福嘍。”老梁說,“今年正逢輪作,你看,湖裡看不見幾朵荷花。”

  我請老梁給我講講什麼是“輪作”。他說:“跟田地上的輪作休耕是一個道理。湖塘底下的泥,也需要養護,需要積攢養分,這樣,來年的蓮藕才會長得好。”

  “輪作期間,這麼大一片水域,都閑著?”

  “也不是完全閑著,你看那邊,那幾個人正在撈蝦,不種藕的年份,就養一季小龍蝦,也可以增加一點收入。據說小龍蝦跟蚯蚓一樣,對湖泥能起到一點翻耕和保養作用。”

  “真是勞動出真知啊!”我對老梁說,“湖塘和土地,擺在人人面前,但農事裡的秘密和智慧,卻隻有在勞作中才能真正獲得。”

  “是這樣的,為什麼珍湖裡長的藕,味道比別處好?就是湖裡淤泥深、養分足嘛!”

  “大興說的對!珍湖這邊的人,有句話常挂在嘴上:荷花嬌是泥巴裡長的,就是這個道理。”

  說這話的是梁大興的媳婦阿婷。阿婷也是藕池鎮人,她說自己的“強項”不是挖藕,而是摘茶,她們那裡把採茶女都叫“茶姑”。老梁來到嘉魚“扎下”,她也跟著過來,照顧老梁生活,給老梁打下手。

  “我還有一點好奇,想請教一下。我在一些地方見過一些採藕和賣藕人,他們一般都會在池塘和小河邊,把鮮嫩、粗胖的藕節洗得潔白如玉,然后再挑到集市裡叫賣。可是在嘉魚這裡,幾乎所有的藕,表面都還涂著一層泥巴,這會不會影響嘉魚鮮藕的品相呢?”

  阿婷抿嘴笑笑說:“可別小看這層泥,它們就像是一層珍貴的膏子,能給藕節‘保鮮’,哪怕是離開珍湖和嘉魚,上了火車和飛機,在運送的路上,這層膏子還在繼續給鮮藕‘輸送養分’,所以人們從嘉魚帶走的鮮藕,都會涂著一層泥……”

  “人們帶走的不光是蓮藕,還有嘉魚的泥土味嘛!”老梁憨笑著補了一句。

  說話間,一陣陣香氣飄來,原來是阿婷用一口大鐵鍋,給我們煨龍骨蓮藕湯。

  龍骨蓮藕湯是嘉魚人的一道迎客菜。野生蓮藕上市時,已到秋冬時節,蓮藕湯上桌后容易冷卻,藕湯一冷卻,就失了鮮味,所以煨龍骨蓮藕湯要充分利用“一熱當三鮮”的原理,鍋下一定要有文火慢慢燉著,最好就是木炭火。

  “阿婷,舍下老家綠油油的茶園,跟著老梁來湖塘種藕挖藕,太委屈你啦!”我開玩笑說。

  阿婷往鍋裡撒著切好的青蒜,笑答道:“誰讓我嫁了個挖藕的呢,就隻好跟著來挖藕,沒得選呀!”

  不一會兒,我們就圍著沸騰滾熱的一大鍋龍骨蓮藕湯,動起筷子。

  “鄉野湖塘,沒什麼特別好吃的,就這點野藕,還算是新鮮。”阿婷給我盛了一大碗龍骨和藕段。

  藕段都是切成菱形的,比在超市買的家藕略細一些,絲也多。用常見的家藕煨出的排骨藕湯是濃白色,奇怪的是,阿婷煨的龍骨蓮藕湯,湯汁近乎是黑色的,味道卻異常鮮美。

  “家藕和野藕的區別,就在這裡。沒准是野藕的澱粉裡,吸收了湖塘泥巴裡的什麼成分,一碰到鐵鍋和慢火,就被‘激活’,熬了出來。”見我有點詫異,老梁連忙解釋說。

  “野藕是在湖、塘、溝、汊裡自然生長的,藕節細長,前一兩節藕頭味道甘甜,后一節藕尾會有點苦澀,沒准正是這甘苦兩味一調和,鮮美的味道就出來了,跟我們過日子的道理差不多,沒有苦,哪來的甜?”老梁接著說。

  “你簡直就是個鄉村哲學家嘛!”我從心底裡欣賞老梁的看法。

  我知道,老梁夫妻倆有一個很爭氣的兒子,正在武漢的一所高校裡念書,夫妻倆用挖藕掙來的辛苦錢供兒子上學。他打心眼裡感謝嘉魚和珍湖這片水土,深知“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個道理。

  這一瞬間,我想到唐詩裡的一首絕句《蓮葉》:“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下種,埋沒任春蒲。”甘甜的鮮藕是泥水中的美玉,像老梁和阿婷這樣千千萬萬辛勤的勞動者,不也是植根自己的鄉土、用雙手創造幸福的寶貴種子嗎?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07日 08 版)
(責編:曹昆)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
  3. “中國共產黨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百…
  4.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5.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