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曾是古徽州府府治所在,縣內古城遺址保存較好,文化遺存更是不勝枚舉。但如果要選一件最能代表當地文化的物品,被譽為“四大名硯”之一的歙硯當之無愧。
歙硯,又稱“歙州硯”。其原料歙石產於安徽歙縣、江西婺源縣交界處的龍尾山,以徽州傳統三雕之一的石雕技藝(歙工)制作而成。蘇軾曾贊其“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
程禮輝出生於歙硯世家。其外祖父方欽樹是一代歙硯名家。新中國成立后,方欽樹遍查史料、踏訪硯坑,恢復了失傳已久的歙硯制作技藝,並在歙縣成立“徽城工藝美術廠”,一邊生產歙硯以及磚雕、竹雕等,一邊培養人才。“父親、舅舅和兩個小姨都曾在廠裡做工。”程禮輝說,當地從事歙硯行業的人,多數出自外祖父的工廠。
程禮輝17歲進廠,在廠裡學藝4年后正式出師。在從事歙硯制作的30年裡,他日益感受到這門傳統技藝的魅力。
歙硯的獨特之處何在?在程禮輝看來,主要體現在材質美、雕工美和意境美。“歙硯需要特別優良的石材,因此從古至今一直沒有大量生產。”如今,龍尾山的硯坑已經封坑,這讓外界有人認為歙硯已不復存在。但程禮輝並不認同。“雖然不能大規模開採,但有經驗的硯農還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找到優質原料。”從事歙硯制作多年,程禮輝對原料收集十分敏銳,曾有意識地收購一些歙石,從而保証自己的創作不至中斷。
平刀、銼刀、錘子……在程禮輝的制硯間,擺放著30多種不同的工具。隻見他時而銼刀抵肩運力、時而平刀游走方寸,石屑飛濺中,圖案已錯落有致地躍然石上。
一方硯台的制作,包括相石、設計、粗坯、精雕、打磨等多個環節,其中尤以相石和設計最為重要。“設計是靈魂,體現了制硯師的藝術修養和人生閱歷。”程禮輝時常與同行們切磋交流,共同提升。
作為國內三大區域性活體文化之一,徽州文化以精湛的徽派建筑、雕刻、書畫、飲食等享譽中外,也為生活在這裡的匠人們提供了獨特的文化滋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無論是磚雕還是硯雕,都是以徽文化為靈魂。”程禮輝說。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程禮輝逐漸開創了隨形、巧雕、俏色、雕塑技巧融合線雕技巧等新的雕刻風格,形成“以詩書畫印為本,以時代性、徽文化地域特性為鑽研方向”的技藝特點。程禮輝尤其擅長人物硯雕,所制作品構思新穎,蘊意深邃,融古典文學、繪畫、篆刻於一體,具有鮮明的“文人硯”特色。
程禮輝制作的“徽州無夢”套硯,每款硯四面巧雕,正面取徽派民居、祠堂門罩圖案,側面和底板分別雕刻徽州民謠或故事情景,將徽州商人出海、女人倚門望夫、孩童鬧春等場景在歙硯上生動再現。這套作品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從藝30年來,程禮輝始終堅持純手工制硯,每個月大概隻能制作3方硯台。在他看來,雕刻必須依靠手工,才能達到人和物之間的靈性結合。
當下,人們的審美在變化,對歙硯有了更高的要求,倒逼制硯師在審美、藝術修養上創新提升。而市場行情的波動,也使從業人員面臨生存壓力。程禮輝認為,真正好的手藝人從來不缺市場,也不會刻意去迎合市場。隻有幾十年如一日干好一件事,才能夠以精湛的技藝立身立業。因此,程禮輝將更多的時間用於鑽研技藝,醉心於制硯的過程。
2007年,程禮輝創辦“禮輝硯雕藝術館”,既作為店面,也是傳承歙硯文化的基地。店中陳列著數百方各式歙硯,還有兩個工作室可以讓游客體驗歙硯制作。程禮輝領銜的“黃山市程禮輝技能大師工作室”直接授徒30多人,其中不少人已獨立開店,將歙硯文化發揚光大。2019年,程禮輝被評選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歙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