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硯:堅潤藏鋒芒 刀刻寫匠心

本報記者  徐  靖

2020年01月29日05: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歙硯,因產於歙州而得名,包括今安徽省歙縣、休寧、黟縣、祁門及江西省婺源一帶。歙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甘肅洮河硯、廣東端硯、山西澄泥硯齊名。

  歙硯起源於唐代。南唐時期,歙硯風靡一時,南唐后主李煜也曾說:“歙硯天下冠。”宋代,歙硯高度發展,歙硯精品不斷涌現。自此,歙硯為歷代文人所稱道,柳公權、歐陽修、蘇東坡、米芾、黃庭堅、唐伯虎等,無不對歙硯推崇備至。

  歙硯硯石的特點是看似平滑而暗藏鋒芒,墨汁稠密而潤滑。歙石天然紋飾,主要有金暈、金花、金星、銀行、銀暈及眉紋、角浪、水波等。金銀的色彩原為黃鐵、白鐵等含硫黃物質,而紋飾多為遠古的沉澱物。歙硯硯石質地堅硬,硯面上石英微細顆粒均勻分布,質地堅硬細密,也就形成了歙硯“發墨養毫貯墨久而不涸”的特點。

  歙硯不僅以其石質堅潤、宜墨養毫的實用價值享譽古今,更因為雕琢精細、造型優美的雕刻工藝而蜚聲中外。

  歙硯制作工序分為選料、制坯、設計、雕刻、磨光、上油、包裝等環節。

  歙硯的選料必須按照一定規格、形狀、工藝要求進行選取,然后剝板,將石料鑿平,鋸成一定形狀,用水砂細磨成硯坯。

  歙硯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鄭寒(見圖,資料圖片)認為,選材,就是讀石。“每塊石頭的造型和紋理都有差異,在著手對硯石進行設計和雕刻之前,要先在心裡有一個總體印象和感覺。”

  制坯分為定型坯、自然形坯兩大類。定型坯是按計劃生產的規格型坯,如正方形、圓形、不規則形等。自然形坯則是就硯石之自然形狀加以修整,鋸磨成坯。

  設計是制作硯台過程中極其重要的關鍵性工序,要根據硯石的石質形態,考慮題材、立意、構圖、造型以及雕刻的刀法刀路。

  “雖然硯台往往是以精湛的雕刻技藝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但其實設計才是決定一方硯台是否能夠成為精品的關鍵。”鄭寒說:“要把每件作品做成孤品,不但要與他人的作品不一樣,還要與自己以前的作品不一樣,選擇最新的、最有表現力的方式去把每塊硯石最獨特的美展現出來。”

  雕刻,即在設計完成后,對硯坯進行精細化加工。歙硯的雕刻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傳統,雕琢雍容大方,圖飾勻稱飽滿,刀法以挺秀剛健見長。

  “嚴格來說,歙硯雕刻運用的刻刀有上百把。”鄭寒說:“歙硯雕刻以淺浮雕為主,要在細節上做文章,注重疏密結合、深淺結合、剛柔結合、粗細結合。”

  在雕刻完成后,一方硯台的主體工作就已經完成,后續再完成磨光拋光、上油打蠟、包裝等工序就正式完成。

  近些年來,隨著歙硯硯石產量的減少,歙硯的產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歙硯市場行情逐漸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傳統手工雕刻的歙硯作品逐漸成為高端藝術品市場、書畫名家、收藏和鑒賞愛好者的寵兒,低端市場則逐漸使用機械化生產的方式,降低成本,增加產量。

  “機器雕刻的硯台可能很漂亮,但是線條缺少張力。如果僅作為練習使用,倒也未嘗不可。”鄭寒說。

  鄭寒認為,手工制硯仍然會繼續引領歙硯發展的方向。“歙硯無論藝術價值多高,首先都是硯台,必須確保實用性﹔而在實用性的基礎之上,手工雕刻融入了作者對於藝術的追求,展現了他心中對於美的理解,這是藝術品永恆的生命力。”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29日 06 版)
(責編:岳弘彬)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
  3. “中國共產黨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百…
  4.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5.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