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吐蓮花》《穿越教父》《西游漫談》,這是去年底“2019說唱季敘”台北演出的幾個快板小段、小品和相聲節目。貼近生活的台詞、輕鬆詼諧的風格與傳統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讓台下觀眾開懷大笑。
相聲、評書等說唱藝術來自大陸,經過幾代藝人的努力,這一藝術形式在台灣扎下根來,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主辦“2019說唱季敘”演出的台北曲藝團是推動台灣說唱藝術發展的主力,現任團長葉怡均是台灣第一位女性說唱藝術家,她不僅擅長評書和相聲,還曾獲得相聲研究博士學位。
上世紀80年代,就讀於銘傳商專的葉怡均在校園裡接觸到了傳統說唱藝術。兩個人在台上,就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此情此景撩動了少女葉怡均的心弦:“我覺得好有意思啊!也體會到語言的美感。”
那時候,兩岸尚未恢復交流,大陸的藝術家、書籍和音像節目無法進入台灣。和許多喜歡相聲的老師、同學一樣,葉怡均是通過短波電台欣賞大陸的相聲節目。
“聽了這些有意思的相聲,我有些躍躍欲試,覺得其中的內容女孩子也可以講。當時老師們說,說唱藝術后繼乏人,在台灣快失傳了。我覺得自己可以幫上忙。”葉怡均談起了入行緣由。
剛入行的葉怡均,擔任的是捧哏的角色。盡管是初學,且是與眾不同的女演員,但葉怡均樂在其中。寫劇本、做主持、上電視,她的演藝初體驗多彩而富有朝氣。
1990年,上海國際相聲交流演播在滬舉行,侯寶林、馬季、姜昆等大陸知名藝術家參演,初出茅廬的葉怡均也表演了節目。兩岸相聲藝術界相見甚歡,侯寶林還贈給葉怡均一個簽名木碗,以示鼓勵。這些記憶都珍藏在葉怡均心裡。
2007年,大陸著名評書藝術家田連元訪台演出,很受台灣觀眾歡迎。葉怡均有了拜師學藝的想法。“那幾天我心裡小鹿亂撞,冒昧地向田老師提出了拜師的請求,田老師也很慎重,向姜昆老師了解我的情況。經過認真考慮,田老師收下了我這個徒弟。”
當年9月,葉怡均飛赴沈陽,來到田連元家中拜師。儀式按照傳統的禮數,簡朴而隆重。北京、天津及東北等地的曲藝界人士都趕來見証這一時刻。田連元即興賦了一首“三句半”:“藝海乘長風,帶動兩岸情,師徒人五個——同行!”在葉怡均之前,田連元隻收過3名弟子。師徒倆對這一緣分,都十分珍惜。
“師父收我作入室弟子,每次到北京他家裡,我就住在書房裡。師父和我見面幾乎不聊別的,就是聊評書,傳道、授業、解惑,幫助我在藝術造詣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在田連元身上,葉怡均看到對傳統藝術的執著以及改革創新的熱情,她非常感念師父的教導,並以此鞭策自己。
回首來時路,葉怡均說,她也經歷過人生的低潮與抑郁,但感謝相聲和評書,它們不僅給觀眾帶去歡樂,更能療愈演員的內心。作為女演員,她時刻提醒自己要淡定,要保持女性的氣質和特點,不要完全模仿別人。
相聲和評書是面向大眾的藝術,葉怡均也很注意“接地氣”。她曾多次赴福建參加“兩岸歡樂匯”,基層觀眾的熱情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盡管有電視、網絡,但是現場觀看相聲和評書,對大陸農村的許多觀眾來說,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每次下鄉演出,葉怡均都注意觀察觀眾的眼神,看到他們的眼睛亮了,成就感油然而生。這些經歷,讓葉怡均感覺“很過癮”。
葉怡均不諱言,相聲在台灣是相對“小眾”的藝術,要想避免人才斷層,栽培青年必不可少。2005年開始,葉怡均自辦相聲“練功房”,收徒授課,在青少年中進行培訓。十余年間,學生達200多人。她對學生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興趣與資質分別予以引導。興趣濃厚、能堅持下來的學生,她就推薦他們加入台北曲藝團。曲藝團主要的功能是為說唱藝術的傳承、展示提供平台。
從業以來,葉怡均堅持在台灣各地巡回演出,並在多所中小學開設語言和說唱藝術課程。擔任台北曲藝團團長后,葉怡均為培養青年付出了更多的努力。2017、2018兩年暑假,她帶著一批台灣青少年在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學習,與大陸前輩名家、年輕同行切磋技藝。近年來,台北曲藝團的青年演員與大陸相聲界的后起之秀多有合作,雙方共同創作劇本,攜手表演節目,彼此獲益良多。
目前,台北曲藝團還致力將說唱藝術結合中學語文課本,通過相聲、評書、竹板等活潑、趣味手法,呈現三國、水滸、西游、聊齋等經典文學,提升青少年學習語文的動力。葉怡均說,中華古典文學中有太多啟示與智慧,希望說唱藝術能讓學生對古典文學感到親切,願意親近閱讀。
“相聲、評書、快板只是一個入口,裡面是我們浩瀚而深遠的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寶庫。藝術不僅是表演,更是一種教育,將傳統的文化、價值和道德傳給年輕一代,用藝術創造更好的人。”葉怡均說,她希望守護台北曲藝團這個平台,讓說唱藝術在台灣傳承下去,讓每朵花都盡情綻放。(查文曄 吳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