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立春二候始至驚蟄,各類蟄虫陸續啟蟄。圖為2020年“雨水”時節,在“歷法之源”地的晉南翼城地區的菜園中,拍攝到一對七星瓢虫已經出蟄。 |
![]() |
剪紙《春耕》採用和林格爾剪紙“笨瓣子花兒”的獨特剪紙造型和審美手法,表現了春天裡萬物復蘇,陽氣上升,春草萌發,生機勃勃的春野景象。 |
![]() |
“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徽標。 |
![]() |
鷹踏兔也稱“鷹踩兔兒”,是流傳於黃河流域尤其是在晉陝之北與內蒙古中部地區的剪紙紋樣,一般是在春節時張貼。鷹喻陽在天,兔喻陰在地,鷹踏兔寓意陰陽相交,化生萬物之意。圖為剪紙《鷹踏兔》。 |
2020年3月3日,又逢“世界野生動植物日”。這是地球上生命的節日。
2020年3月5日,是中國傳統節氣中的“驚蟄”。“二十四節氣”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它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直至今日,肯定也會走向未來。
同世界各地的族群一樣,中國人以豐富的智慧和藝術想象力,構建了人與自然間長久持續的和諧空間,從而也形成了寶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
在全球疫情千變萬化時,本版以“驚蟄時分的智慧、世俗和感悟”為主線,採訪了相關領域的一線工作者,記錄所見所感,與讀者分享。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當下的中國更加深入人心。”
聞 丞
2020年,我們迎來了一個特殊的春天。
其實在這場疫情之外,世界人民乃至所有生態系統,都在面臨著有史以來罕見的考驗。去年冬天以來,大半個中國經歷過多場高強度雨雪。事實上,這些雨雪都與歐亞大陸西端活躍的氣旋有關。這些氣旋在歐洲和西亞造成了異常強烈的洪水和雪災。而更早些時候吹進阿拉伯和北非沙漠的氣旋,更是催生了鋪天蓋地的蝗群,其對非洲、亞洲多個國家的沖擊至今仍未結束。稍早些時候,在赤道另一端的澳大利亞,烈火幾乎橫掃整個大陸的林區。在全球化的時代,地球變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強度和廣度,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物種。“環球同此涼熱”在2020年竟以這樣的形式表現出來。
4億多年來,地球生物曾經歷過5次大滅絕。每次大滅絕后,生態系統都能迅速復蘇,新的物種輻射演化,地球再度生機勃勃。生態系統的這種恢復力,被稱為韌性。生物多樣性是一切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生態系統抵御外界環境變化的韌性的基礎。而隻有功能正常運轉的生態系統,才能為人類社會源源不斷地提供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新鮮空氣、很大一部分淡水資源以及包括所有食材在內的巨量物資以及各類自然公園這樣的游憩空間。這些直接使人類受惠的生態系統功能,便產生了生態系統服務。從物質到精神,人類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生態系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是對人類文明歷史經驗的總結。
歷史經驗和現代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系統服務的水平高低正相關。生活環境中較高的物種多樣性水平有利於將疾病控制在較小范圍內,即“宿主稀釋效應”﹔擁有更多樹種的天然林也比單一人工林具有更高的減緩氣候變化能力﹔生態系統一旦失去某些動物,其功能和諸如固碳能力這樣的服務就會受到顯著的影響。生物多樣性是解決很多全球問題的關鍵。面對全球環境變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其中關鍵性的一部分,就是保護、管理並恢復身邊的生物多樣性。規范人和生物多樣性間的良性關系,最終實現生態安全,這是文明達到一定高度后為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導致這輪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源於原本存在於野生動物體內的病毒。而近年肆虐過的幾種致死率較高的烈性傳染病也與動物存在關聯。雨水節氣剛過,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相比於非典時期,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當下的中國更加深入人心,在各級政府的治理實踐中也有很多體現。這一項決議預示,中國會推動生態文明實踐日趨具體化,同時也會更加取決於人民的參與,並與人民的日常生活聯系更緊。人和野生動物的關系,進而跟生態系統的關系,將進入一個變革的時代。
我們和全球正在經歷著各種災難和挑戰的其他各國人民一道,在這個時間節點,有必要思考怎樣從改變一舉一動出發,面對全球環境變化,扭轉可能即將到來的全球變化拐點。
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同期全球各國人民遭遇的種種自然災害,仿佛春天裡天際回蕩翻滾的雷聲,警醒我們在這個“生物多樣性大年”深刻地認識和自然的關系。從古至今在漫長歲月裡一貫“敬天禮地”的中國,應當成為這一領域“頂天立地”的先進者。
2020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將在中國昆明舉行。這屆大會的主題“生態文明:共建生命共同體”已經為如何在2050年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指明了方向,然而實現的路徑有賴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選擇。
(作者為國家林草局世界自然遺產專家委員會成員,廣泛參與世界自然遺產申報與保護項目,涉及青海可可西裡、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太行山等)
“我們並不一定要成為素食主義者,但傳承前人智慧,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必然是我們理性而正確的選擇。”
李學峰
“驚蟄”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每年的3月5、6日便是“驚蟄”。此時,正值仲春,春姑娘輕盈飄逸的腳步已由廣東嶺南一路北上,到達昆明、四川,3月中旬即將抵達武漢,4月上旬可至黃河中游地區,中旬便可跨過山海關,到達哈爾濱,5月中旬到達北極村漠河。
驚蟄之后,春暖花開、草長鶯飛。
“驚蟄”最初叫“啟蟄”。先秦文獻《夏小正》便有“傳正月啟蟄,言始發蟄也。”古人觀察天象、物候現象是細致的。比如昆虫的孟春始振、仲春咸動、秋分坯戶、霜降咸俯都十分符合黃河中游物候發生規律。而值得說道的是驚蟄其實是一個發展過程。自立春二候始,便有“蟄虫始振”的物候現象出現﹔經驚蟄至春分前這45天時間內,蟄伏的虫子便陸續出動,驚蟄時節最為一轟而出。蟄虫的驚蟄並不是驚蟄時節春雷震醒,而是氣溫、地溫升高所至。
2018年9月,中國氣象服務協會將山西翼城歷山地區命名為“歷法之源”地。而翼城縣棄裡村“驚蟄黑牛開犁”便是留存的一項節氣文化活動,也是各地“鞭春牛”等節氣活動的前身。大家知道,無論中國歷法或者“七十二物候歷”,其最原始、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人們的食糧保障問題,它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驚蟄正是黃河中游歷法源頭地區春耕生產之時,“驚蟄黑牛開犁”就是其春耕生產開始的發令槍,是古代一種重要的儀式。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重要內涵。現如今,人們不僅關注平均壽命的增長,更關注健康和生活的意義。當下,全世界都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而揪心,關注人的健康呼聲更加強烈。其實,我們不應該忘記大自然的求助之聲。在古代,《夏小正》便有蟻卵做醬的事情。當今各種蟬、毒蠍、螳螂、虫蛹、天牛……仍在撩撥著我們的味蕾。我們生活的意義,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地球生態環境的發展平衡﹔此時,人類的健康生存環境應為重中之重。我們要清楚哪些是瀕危物種,哪些是有害物種。越是積極保護生態環境,越需要科學地利用生物資源。
我們並不一定要成為素食主義者,但傳承前人智慧,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必然是我們理性而正確的選擇。
(作者為中國氣象學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著有《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歷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
“農耕文明社會中,驚蟄日所表現出來的文化追求,其實就是一種人與自然相處的人生態度和處世方式。”
段建珺
“驚蟄到,草尖冒”。從驚蟄起,塞外山野開始回暖,農人驅牛羊出圈,原野上一片生機。依照內蒙古和林格爾民間舊俗,驚蟄日百虫出,陰氣升陽氣降,家中老小易患災病,借吃梨,寓意災病遠“離”。
對於驚蟄日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表達,在和林格爾民間剪紙裡體現得最為豐富多姿。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擴展),和林格爾剪紙是中國北方剪紙最具代表性的剪紙文化形態之一,被譽為“農耕與草原圖騰歷史文化的活化石”。驚蟄之時,在窗戶上張貼的和林格爾剪紙有“鹿鶴同樹”“鹿回頭”“鷹踏兔”“寶盆生命樹”等,在牆上張貼則表現春耕、耙地、送糞、牧羊、春野等表現農人民俗生活場景的剪紙。在和林格爾民間,鹿作為一種瑞獸,還具有開春還陽的象征意義。春草萌生之際,人們還要把圈裡的牛、羊、馬趕到田野裡透氣,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晒太陽“透活氣兒”,去掉寒冬的污氣,意味新的一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為此,他們用剪紙體現了這些美好的生活祈願,剪出來以后張貼在屋裡的牆圍上,表達對生命和生命力的敬畏和贊美。
農耕文明社會中,驚蟄日所表現出來的文化追求其實就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如何和諧認知與相處的人生態度及處世方式。在剪紙表達中,人們通過對世世代代與之相伴的鹿、羊、牛、樹、草、花等物屬都充滿憐愛之心和感恩之情,傳承人們都是帶著情感去創作剪成,在剪紙的背后體現的是對自然天地的敬畏之心去相融。在驚蟄日,即使是面對因雷而動的虫害污氣之屬,也都以“吃梨”寓遠離的方式得以化解,而非用極端方式去解決,充滿人性大善之美的生命光華,令人敬仰。
在剪紙等世俗文化中,蝙蝠是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祈福符號,傳承了上千年。沒想到在現代社會,蝙蝠卻仍會成為某些人心中美味。庚子年初的這場災疫,其根源之始,正是人類採用了過分甚至肆無忌憚的行徑,浸入了與之相伴而生又平等相融的動物所屬的自然天地。在他們盡享口“蝠”的同時,人們也為他們追求的“口福”而付出慘痛代價——丟掉的不僅僅是健康和生命,更是在毀掉我們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傳承。
(作者為著名剪紙藝術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系中國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遺憾的是,不敬畏自然、不愛護野生動物的觀念行為,在一些人中間廣泛存在。”
閔慶文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時令)的特定節令,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驚蟄”之於野生動物,民間的認識好像並不那麼好。驚蟄時節的春雷驚醒了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虫,“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虫”“春雷驚百虫”的結果可能是多種病虫害的發生和蔓延,因為喚醒了冬眠中的蛇虫鼠蟻,家中的爬虫走蟻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虫、蚊、鼠和霉味,甚至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也就是民間習俗的“打小人”。
頗有意思的是,2020年農歷驚蟄之日兩天前的3月3日,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世界性節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這是聯合國為提高人們對世界野生動植物的認識,於2013年12月20日決定設立的。自2014年開始,每年都有一個活動主題,今年的主題是“維護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這裡的“所有的生命”,既包括所有作為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的野生動植物物種,也包括人,特別是那些生活在最接近自然的地方的人們。中國的主題則為“維護全球生命共同體”。
包括野生動植物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對人們多麼重要,已有很多闡述。生活在傳統農耕社會的人們,對大自然更多的是敬畏。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視作具有生命、意志和偉大能力的對象而加以崇拜,從而形成了自然崇拜這一最原始的宗教形式,而以動物或幻想中的動物作為崇拜對象的動物崇拜是自然崇拜之一。這既是因為人們為了維持生活不得不捕殺動物,但又怕動物靈魂予以報復,所以對動物進行膜拜,以求得到寬恕﹔也是因為早期人類在動物面前自知軟弱無力,“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虫豸倒乾坤”,從而對動物懷有敬畏感。
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其結果必將是吞下自釀的苦果。
17年前,濫食果子狸而引發的非典之殤還在眼前,波及全國、影響世界、被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又一次將“野味產業”推上前台,因為越來越多的研究都把此次新冠病毒的源頭和中間宿主指向了蝙蝠和穿山甲。
濫捕濫食野生動物已不僅僅是陳規陋習,而是涉及到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大問題。遺憾的是,不敬畏自然、不愛護野生動物的觀念行為,在一些人中間廣泛存在。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就在全國展開抗擊疫情阻擊戰、公眾普遍要求禁止濫食野生動物的時候,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為阻斷可能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於1月26日聯合發布《關於禁止野生動物交易的公告》之后,在眾多科學家聯名呼吁盡快修改完善立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時候,還會在網絡上看到辯解之辭,認為“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將是武斷的,不科學、不理性的……對於人類而言,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剛性需求’。”
這說明,即便此次疫情過后,我們應該如何保持與各種野生動植物的距離、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仍然會有一個長期的、膠著的社會演變過程。
疫情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我們對待大自然、對待野生動物的生態觀、習以為常的陋習,還有我們的治理能力。
驚蟄前后,春雷始鳴。驚蟄的春雷不僅驚醒了蜷眠的動物,也在警示著我們:人在天地間,當存敬畏心。敬天地,便是順天時,尊天道,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畏天地,便是行天道,不妄為,約束自我,和諧共生。
今年的驚蟄“春雷”,當數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月24日做出的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希望這個“春雷”給我們以警醒: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希望這次新冠病毒肺炎的“教訓”,能讓我們記得更久——最好是能永遠記住。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大代表,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主要致力於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及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