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鼎文化(文物有話說)

陳  亮

2020年04月06日05: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①

  ②

  ③

  鼎是青銅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貫穿了整個青銅時代的始終。從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在大約1500年的歷史進程中,鼎從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漸走向政治舞台,成為國家政權的標志。尊貴的社會地位,深厚的精神內涵,完美的藝術形式,匯聚於銅鼎一身,使其成為中國青銅文化的代表。

  銅鼎是由新石器時代的陶鼎演化而來,最初用來烹煮食物。最早的銅鼎見於夏代晚期的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經商、周發展至極盛,兩漢至魏晉時期逐漸衰落。

  早期的銅鼎,因鑄造技術的局限,形制比較單一,以錐足圓鼎為主,器壁較薄,紋樣簡單,充滿了原始性。

  商中期以后,隨著鑄造技術的提高和日益重要的祭祀的需要,鼎的形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方鼎和分檔鼎,且形體也不斷變大,鼎足由原來單一的錐足發展為柱足和造型各異的扁足﹔同時紋飾也逐漸精美繁縟起來,甚至整器都有裝飾的紋飾,而且主次分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代中期偏晚的時候,以族徽與日名為主題所構成的銘文開始出現,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后母戊鼎(圖③)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青銅鼎由此進入了它的繁榮期。

  西周是青銅鼎發展的全盛時期,時代的更替變革必然會給青銅器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這一時期的變化主要發生在紋飾和鼎足上,紋飾由繁縟逐漸簡約,青銅器滿花的裝飾風格已經不是主流。另外一個較為明顯的變化是鼎足。西周早期的柱足從中期開始向蹄足的方向發展。更重要的突變是這一時期的青銅鼎已經成為“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禮制用器,由此也賦予了青銅鼎政治與精神的含義。列鼎制度就是在這時興起的,具有紀念碑性質的長篇銘文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銘文內容涉及冊命、戰爭、訴訟和婚嫁等許多方面。在類型上,西周青銅鼎較前也有所發展,既有廟堂重器,也有人間煙火氣息濃郁的實用型的溫鼎等。

  東周以降,周王室日趨衰微,爭霸與兼並不斷,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期,卻迎來了銅鼎的第二個高峰。

  各地諸侯為了彰顯實力和等級,僭越造鼎的現象不斷,於是各地都發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銅鼎。如繁復精美的楚式銅鼎,就是以如浪花飛濺般的變形蟠螭紋為主要裝飾紋飾,顯現出楚人的浪漫主義精神,如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王子午鼎(圖①)。而承襲了周人文化的秦式銅鼎卻日趨質朴,紋飾也較楚式銅鼎簡單。這種充滿了僭越的用鼎與周代禮制相矛盾,於是,作為禮器的銅鼎就漸漸消失了。雖然它已經失去了“名尊卑,分上下”的社會功能,作為曾經的廟堂祭器,人們還是給予鼎很高的禮遇,並賦予其文化象征意義。

  漢代是青銅鼎走向衰落的時期,銅鼎形體較小,以實用為主,器壁較薄,多為鼓腹、素面,銘文一般刻於鼎外,如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收藏的羽陽宮鼎(圖②)。

  (作者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陝西省社科院寶雞分院特約研究員,本報記者張丹華採訪整理。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06日 07 版)
(責編:曹昆)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中國共產黨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百…
  3.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4. 激發短視頻的正向社會價值(人民時評)
  5.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