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茅威濤出演《寇流蘭與杜麗娘》劇照。 |
去年深秋,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從藝40周年之際,收到一份頗具象征意義的珍貴禮物:中心造型為一隻巨大蝴蝶的小百花越劇場,在西湖之畔落成。百年越劇,終於結束了沒有專屬劇場的歷史,似要跟隨蝴蝶翩然飛向未來。
新年伊始,由茅威濤擔任出品人、郭小男編導的江南民調新版《三笑》,在越劇場正式亮相。這部作品借助多媒體與高科技,將“唐伯虎點秋香”的民間故事重新包裝,並嘗試從吳越文化共有屬性入手,將江南小曲、吳地民歌、流行音樂等融入越劇。這是茅威濤越劇創新之路上的新標識。這出戲,有褒獎,也有質疑。
20多年來,茅威濤經常面對類似的爭議,她沒有因此畏手畏腳,反而越戰越勇。她認為,越劇如果隻有一種樣態,天天唱著“公子小姐相見歡”迎合固定的人群,將來的命運隻能是成為博物館的展品。為了讓越劇像所有活躍藝術門類一樣,擁有多樣化的生態,茅威濤、郭小男伉儷努力突破傳統題材,尋找新的表現手段,還跨界出演武俠電視劇,走進綜藝節目,在虛擬的游戲世界收坤生徒弟,不遺余力地推廣越劇。
看起來, 茅威濤著實“不安分”。然而,回顧越劇發展史,茅威濤每一次創新的跨步或轉場,其實都在老老實實聽祖師爺的話。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從嵊州鄉野走出來的越劇,在上海成為“摩登”,是因為它敢於從話劇、電影、昆曲、文學等中吸收養分,不為風花雪月的題材和一桌兩椅的模式所囿。“越劇皇后”姚水娟排演《李師師》時,曾將電影布景的概念引入舞台。袁雪芬從好萊塢電影和話劇中取經,改變服裝、化妝、造型令自己煥然一新,還受時事感召創排了由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的《祥林嫂》,讓越劇與時代接軌。
中國傳統藝術與地方戲曲樣式,在現代社會如何創造性轉化和傳播?茅威濤與郭小男這些年為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創排的《陸游與唐婉》《寒情》《藏書之家》《春琴傳》《寇流蘭與杜麗娘》等一系列作品,融入了莎士比亞的劇作成分、布萊希特的間離手法、電影蒙太奇手段、音樂劇的表演節奏,不斷地豐富和拓寬越劇的題材與形式。
茅威濤不斷突破的目的,是想把越劇重新拉至大眾視野,吸引更多年輕、陌生的目光。她的努力沒有白費,增加的新粉絲隊伍漸成規模,並且年齡層由“80后”過渡到“00后”。
為茅威濤的突破叫好的,還有業界專家。她曾“梅開三度”,除了1985年首次獲梅花獎時演的是傳統越劇《漢宮怨》,1994年獲“二度梅”憑借的《西廂記》《陸游與唐婉》、2007年“三度梅”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都是創新了的越劇。在自己的戲路上,茅威濤更是屢屢突破觀眾對她的認知。《西廂記》等傳統戲中的“俊秀小生”,《孔乙己》裡剃光頭發扮一回落魄書生,《二泉映月》裡又披上長發戴上墨鏡成了瞎子藝人……甚至,還在《江南好人》中“跨行當”演了一回旦角。
身體力行革新越劇數十年,茅威濤深知個人力量的有限。越劇未來門庭,應該交給新生代來壯大。她早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人才,如今,小百花能夠挑起大梁的演員團隊,已經由茅威濤、何賽飛等第一代“五朵金花”,綿延到第四代的“90后”演員。新版《三笑》,便是由一眾年輕“小花”出演。這是茅威濤切身踐行文旅融合發展的作品,她希望通過駐場演出的磨礪,幫助越劇進一步打破觀眾群體的年齡與地域藩籬。畢竟,曾經風靡全國的越劇電影《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已經証明越劇具備大眾傳播能力和魅力。
去年年底,越劇尹派藝術創始人尹桂芳迎來百年誕辰。茅威濤作為尹派弟子,遍訪越劇發展史上的關鍵地標,最后來到上海拜訪恩師故居與陵園,表明了繼續創新的決心。為了越劇的多樣化生態,她願將“不安分”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