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潭三妙

邵 麗

2020年04月18日05: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知道梅雨潭,主要是因為朱自清先生寫的散文《綠》,他寫兩次到梅雨潭的所觀所感,寫出了濃得化不開的綠,寫出了女兒情態的綠,當然,也寫出了朱先生的愛與惆悵。朱先生曾在溫州中學教書一年有余,寫了4篇散文,后匯編成冊,書名叫《溫州的蹤跡》,《綠》是其中一篇。

  梅雨潭隸屬甌海區茶山街道,距離溫州市區約20公裡。

  南方的深秋並不感覺到冷。爬一段山,身上剛好熱到要出汗的程度,在路邊通風處站一站,秋風微涼,很快將熱氣刮走。正是爬山的好時節。進了景區的門,距梅雨潭隻不過兩百來米。小徑一波三折,有平地,也有坡,坡也不陡,更不長,相當乖巧和貼心。路邊有一條溪流相伴,使寂靜的山中增添了不少熱鬧,也多了許多自然的情趣。這是南方和北方的最大區別,北方的山少水,就像一味逞強的莽漢。而南方,有山必有水,更像“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的少婦,顯得是如此有情有義。

  梅雨潭自然是好到一言難盡。朱先生所寫的綠,依然存在,依然溫婉動人,依然沁人心脾。但梅雨潭打動我的,是她的幽靜。幽靜不是純粹的靜,那是一種讓人的心靈更熨帖的安然。她被群山抱在懷裡,四周有茂密的綠植簇擁著。瀑布垂挂下的唰唰聲和風吹拂萬物發出的呢喃聲交織在一起,更像大自然的喃喃細語,這就是所謂的天籟,是人類心心念念的心靈之歌吧。聲音蔓延開來,又迅速被四周的群山吸收。它們來於大自然,又迅速回歸於大自然。那麼從容,又是那麼決絕。

  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人的聲音,你會覺得自己已然進入大自然的深處,進入自然的內核。水流的聲音和風拂植物的聲音不斷在下沉,一直沉到腳底下,悄悄地走了,然后又有聲音悄悄地升起來。而人便和群山融為一體,變成山的一部分。這個時候,你仿佛猛然醒悟了,又去認真仔細地打量南方的山。它是多麼的善解人意!山一般都不巍峨,不像昆侖和祁連,沒有給人壓迫感,也沒有綿延不絕的孤獨。恰恰相反,南方的山大多是清瘦的,是儒雅的,也是收斂的。就拿梅雨潭所在的大羅山來講,它屬於括蒼山余脈,延綿幾十公裡,在整個溫州也算是一座大山了。但是,你看到這山時,即刻就會感受到它的善意。即使入山后,也不會迷失自己,依然是有信心的,甚至是信心倍增的。你會無端地覺得身上有用不完的力氣,能與這座山有一次完美的交流。這種交流不是征服,不是盛氣凌人的,不是針鋒相對的,更不是劍拔弩張的。而是一見鐘情的,是你情我願的,是和風細雨的,甚至是含情脈脈的。

  梅雨潭就像這座山中的一顆明珠,一顆翠綠的明珠。而我在山中,在梅雨潭邊,感受到的是飄然物外的寧靜,忘卻了山外還有一個世界,一個紛紛擾擾卻讓人愛恨交集的世界。

  從梅雨潭下來,路過山腳下一座寺院,名仙岩寺,也稱聖壽禪寺。據朋友介紹,聖壽禪寺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真宗皇帝敕賜的。而山門門楣上懸挂的“開天氣象”匾額,據說出自朱熹之手。

  宋真宗,那可是我們讀書人的親人!雖說他是守成之君,但他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確是最給讀書人長臉的金句,所以我對仙岩寺陡然增加了幾分親切感。步入仙岩寺,大約是下午三點半,大雄寶殿傳來僧侶做功課的聲音。那聲音篤定,深沉,透著一種讓人沉潛的魔力。來寺院的人都屏聲靜氣,而寺院的地面也一塵不染,連落葉都被掃歸一處,安靜地伏在一邊,似乎也在靜靜地聆聽佛號。我們沿著石階往后院走,一路上見到僧人和寺院裡的雜役,他們個個面帶微笑,神色安然。我們在寺院裡的那段時間,很少見到游客。似乎這是一個被遺忘的世界,或者說,這個世界的安靜與從容,多少顯得有些突兀,突兀得讓人吃驚,讓人心暖,也讓人難以置信。

  我想,大多數人和我一樣,不知道陳傅良何許人也。即使在溫州,除了當地文化人,一般人也未必知道他是何方神聖,更不知道陳傅良祠在哪裡。出仙岩寺右邊小門,約五十來步,便是陳傅良祠。查了一下資料,陳傅良的老家不在仙岩,而在溫州瑞安塘下鎮。塘下鎮就在仙岩隔壁,陳傅良祠為什麼會建在仙岩,而且就在仙岩寺邊上?

  陳傅良36歲考中進士,授迪功郎、泰州州學教授。但他未赴任,繼續在家鄉教書。讓我略感驚喜的是,在當時,考中進士后,在家教書是可以領半俸的,相當於現在的基本工資吧,生活還是有保障的。

  陳傅良應該是個很好的老師。南宋大儒葉適后來在他墓志銘中寫道:公未三十,心思挺出。又說他:雖縻他師,亦借名陳氏。他未中進士前就當起了老師,后來當了官,一旦被罷官回家,就毫不猶豫又拿起教鞭。他在仙岩教書時間大約在淳熙十一年(1184年),那一年,他接到當湖南桂陽軍知軍的任命,那可是標准的地廳級領導干部。但他一直拖到1187年才到任,這期間他在干什麼?就在仙岩教書。由此可見,這位老先生是多麼喜歡當老師啊,連比知府規格還高的大官也不想去當了。難怪他后來名列《宋史·儒林傳》。

  而朱熹來仙岩見陳傅良、給仙岩寺的山門寫匾額,應該是在1194年以后的事了。那時陳傅良又被罷官了,他回到老家,將自己的居室稱為“止齋”。退休的意圖很明顯,而且,他此后確實沒有再出山,的確止於此齋了。

  陳傅良在給寧宗皇帝當中書舍人時,幫朱熹講過好話。中書舍人是專門給皇帝草擬詔書的官職,是皇帝身邊的人,他為朱熹說好話,皇帝也是給面子的。朱熹到處講學,路過此地,來看看曾經的朋友,也是應該的。況且朱熹和陳傅良也可以算是同出一門,他們的學問都源於程顥程頤兩兄弟的“洛學”。從北宋到南宋,經過一百多年的演變,形成了以朱熹為首的理學,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還有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而陳傅良是永嘉學派承上啟下的人物。有意思的是,隻有永嘉學派變成了一門經世致用的學說,也就是后來我們所謂的唯物主義哲學。我想,溫州這塊土地上能夠誕生出永嘉學派,永嘉學派也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溫州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溫州人,兩者必定有內在的關系。溫州人的務實、勤勉和通透,不知和這有沒有關系,也不知道有沒有學者做過這方面的研究。

  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把陳傅良祠放在仙岩寺隔壁,當時的規劃者肯定是有著縝密的思考的:他們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兩個方向,一實一虛,一現世一來生,實與虛最后卻又歸於統一。而距離他們兩百多米的梅雨潭,卻更像他們共同的鄰居,完全可以作為仙風道骨的道家之所在。儒釋道三家會於一處,在佛家明心見性,到儒家乃格物致知,復返道家,則返璞歸真。游一處而得此三妙,確是一樁幸事樂事。

(責編:楊光宇、曹昆)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中國共產黨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百…
  3.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4. 激發短視頻的正向社會價值(人民時評)
  5.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