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品賞古建筑間的南粵匠心(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畢嘉琪  楊  逸

2020年04月22日07: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陳家祠建筑上的灰塑裝飾

  陳家祠外景
  本文圖片均由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提供

  現代廣繡作品“紅荔鸚鵡”
  陳少芳設計,謝瑞荷繡制

  清代廣州畫琺琅纏枝花卉山水人物紋雙耳瓶

  43層“龍鳳呈祥”象牙球
  陳易為、馬焰霞、葉秀珍、顏禮祥等制作

  在廣州地鐵一號線上,有一站叫“陳家祠”。從地鐵站出來走不遠,便可看到一座屋脊上布滿精美雕刻的傳統建筑。陳家祠落成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是廣東各地陳氏宗族合資捐建的合族祠,又稱“陳氏書院”。陳家祠集廣東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大成,被譽為“嶺南建筑藝術明珠”,郭沫若曾賦詩贊其“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這座久負盛名的百年古建筑,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博物館收藏各類珍貴文物與現代工藝精品2萬多件(套),設有11個展廳,向觀眾展示嶺南傳統建筑藝術和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

  建筑藝術中西合璧

  陳家祠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筑,總面積1.5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6400平方米,由19座單體建筑組成,呈三路三進、兩廡九廳堂式布局。整個建筑群長廊相連,庭院穿插,廳堂軒昂,園林秀美,處處細節體現出匠心。

  來到“陳氏書院”正門,兩扇高大的黑漆木門上,繪制著兩個4米高的門神,這是廣東地區現存最大的彩繪門神,格外威嚴氣派。

  跨過門檻,迎面隔擋外部視線的屏門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湊近細看,每一幅圖案都生動有趣,蘊涵寓意。大芭蕉象征家大業大,芭蕉樹下一隻母雞帶著7隻小雞覓食,象征兒孫昌盛。蒼勁的老竹盤繞成“福”字,形成“祝福圖”(諧音“竹福”),下方還有兩棵小竹筍,象征后代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陳家祠的建筑裝飾中大量採用吉祥圖案、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題材,表達祈求興旺吉祥的美好願望,洋溢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高級講解員曾翔說。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自古以來是對外貿易重鎮。頻繁的貿易交往孕育了廣東開放包容的氣質,也影響了建筑藝術發展。陳家祠有不少建筑裝飾反映出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

  在首進東廳北面墀頭上,刻著一處別致的磚雕——兩個扎著發髻、穿著肚兜的小天使左右對望。“它將西方小天使與中國年畫中的‘福娃’造型融為一體,頗具創意。”曾翔說。連廊和月台運用了西方園林常見的鐵鑄工藝,配以中式傳統雕花圖案,中西合璧,相映成趣。

  “三雕兩塑”(石雕、木雕、磚雕、陶塑、灰塑)是嶺南傳統建筑常用構件。陳家祠建筑屋頂上裝飾著層疊錯落、精致繁復的陶塑和灰塑,堪稱一大亮點。曾翔介紹,最頂層的陶塑瓦脊就是著名的“石灣陶”,在廣東佛山石灣鎮燒制而成,內容一般以粵劇故事、花卉和吉祥圖案為主。瓦脊下方的基座是灰塑。灰塑的制作工藝比較特別,用石灰摻入糖膠、稻草、糯米等混合發酵后,往房頂的銅鐵骨架上填抹塑形,再涂上顏色。灰塑沒有經過高溫燒制,容易受風雨侵蝕而剝落掉色,每隔五六年就要進行保養修復。

  為了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嶺南傳統建筑的魅力,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常設“嶺南傳統建筑裝飾”展。展廳中有來自潮陽梅祖家祠的石雕,在一整塊堅硬的青石上雕出三段圖案組成的花籃,其中最纖細的“拉豬繩”寬度僅3-4毫米,令人嘆為觀止。

  民間工藝爭奇斗巧

  走進陳家祠中進主廳聚賢堂,寬敞的廳堂裡還原了當年陳氏宗族聚會議事時的擺設。聚賢堂兩側展櫃陳列了多件館藏珍品,其中兩座木雕神亭格外抓人眼球。神亭是民間舉辦迎神賽會活動時安放神像或牌位的器具。“這兩件都是國家級珍貴文物。”曾翔介紹,深色的刻龍紋大神亭由清代廣州地區的木雕藝人打造,它看上去低調,實際上做工非常考究,用材十分豐富。神亭選用烏木、影木、酸枝等名貴木材,台階外用雲石、內用漢白玉,屋頂瓦片是螺鈿,屏門、柁墩是象牙,側面還裝上了從西洋進口的套色玻璃。

  另一件金漆木雕大神亭是民國時期作品,採用潮汕地區特有的金漆木雕工藝:先把木頭雕刻好,在木雕上刷大漆,再利用漆的黏性貼上金箔。神亭上精雕細刻各種人物、動物、花卉等圖案,金光熠熠,華麗動人。神亭中部樓閣牌匾上刻有“海國慈航”,據推測應為媽祖誕時游神所用。

  在常設陳列“嶺南民間百藝”展廳,可以看到更多巧奪天工的工藝品。象牙雕刻是廣州地區富有特色的一項傳統工藝,多層象牙球則是最能代表廣州象牙鏤雕技藝的作品。“這個象牙球有43層。”曾翔指著一件牙雕作品說,“它是將一塊完整的象牙鏤空為層層相套的球體,每一層都可以獨立轉動,球面上還有精細雕花。”早在宋代就有制作象牙球的記載,如今,象牙球最多已做到57層。

  象牙球旁邊放著象牙微雕工藝創始人馮公俠雕刻的屈原《九歌》。拇指大的小座屏上刻有1700余字,肉眼看是密密麻麻的黑點,置於放大鏡下,可以看見每個字筆畫清晰工整。

  一把嘉慶年間的象牙鏤絲人物徽章紋折扇,體現了清代象牙扇制作技藝的巔峰水平。折扇共21片,通體鏤空雕刻54個古裝人物及花卉紋飾等,沒有雕刻圖案的鏤空處全用垂直象牙絲填充,牙絲細如毛發,一觸即斷,在它們的映襯下,主體圖案看上去仿佛懸浮於空中。“象牙扇等工藝品曾是外銷西方的搶手貨,不少歐洲貴族都以擁有這些來自東方的‘高級定制’作為身份的象征。”曾翔說。

  艷麗奪目的廣彩瓷、細膩靈動的廣繡、色彩斑斕的惠來貝綴、栩栩如生的大吳泥塑……展廳裡匯聚了26種嶺南民間工藝品,展現了一代代嶺南匠人的智慧與高超技藝。

  百年祠堂煥發新姿

  經過青雲巷,穿過風雨連廊,來到位於后進的祖堂。這裡曾是陳氏子弟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如今陳列著“百年陳氏書院”展。

  曾翔介紹,清代廣州有不少像陳家祠這樣的合族祠,它們相當於各縣“駐廣州辦事處”,為參與捐資的宗族子弟赴廣州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辦理訴訟等提供臨時居所。新中國成立后,陳家祠收歸國有。1959年,廣東民間工藝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前身)成立,以陳家祠為館址。

  “我館自成立以來,就肩負起保護、研究和管理利用陳家祠的重任。”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介紹,近年來,博物館引進多個數字化項目,借助科技手段對陳家祠建筑進行保護:通過三維掃描,搭建出陳家祠建筑的數字模型﹔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時監測古建筑的裂縫、沉降等情況﹔引進實時白蟻監測系統,預防白蟻侵害等。

  新技術的賦能也讓博物館更好地講述文物故事。2018年,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數字體驗館”建設完成,通過三維數字投影、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立體生動地展示陳家祠百余年歷史和嶺南建筑藝術。

  博物館還開辟民間工藝展演廳,工藝師駐場表演牙雕、欖雕、廣彩瓷、手工打金、石灣陶、廣州玉雕等傳統工藝。觀眾不僅可以現場觀摩精湛技藝,還可以購買工藝品帶回家。

  從2015年開始,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每年接待觀眾超百萬人次,並逐年上升。2019年全年參觀人次達145萬。今年3月,“南方+”客戶端“雲游博物館”直播節目走進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吸引了數十萬網友在線觀看。

  “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做好陳家祠的保護和利用,堅持做好藏品整理研究,推出更多基於自身特色的原創展覽。同時要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轉化,探索更科學的文創經營模式,從而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黃海妍說。

(責編:杜佳妮、丁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中國共產黨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百…
  3.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4. 激發短視頻的正向社會價值(人民時評)
  5.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