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之鄉識銘文(文物有話說)

陳  亮

2020年04月25日06: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①

  ②

  ③

  據統計,現存商代和西周的銅鼎有1000余件,而寶雞作為周秦故裡,出土的銅鼎以西周時期為主,並以銘文見長。周人長篇鑄銘的目的,正如《禮記·祭統》所雲:“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銘文也為我們今天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如康王時的大盂鼎和昭王時的旟(yú)鼎為我們提供了西周時期社會土地佔有形態的真實情況。恭王時的五祀衛鼎和九年衛鼎為研究西周中期的社會經濟狀況提供了重要資料。康王時期的小盂鼎詳細記載了康王時期盂受命征伐鬼方的情況,這是青銅器銘文中所見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厲王時禹鼎記錄了周王朝討伐南淮夷、東夷的史實。恭王時的師鼎是研究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敬德保民”等德治思想的重要資料。

  特別是2003年出土於寶雞眉縣楊家村青銅器窖藏的逨(lái)鼎,數量達12件之多,而且每件都有長篇銘文,創下考古史上窖藏青銅器銘文字數最多的紀錄。其中四十三年逨鼎銘文(圖①、圖②)記錄了周宣王四十三年(前785年)六月丁亥這天,逨因治理林澤有功,周王冊封其為官司歷人(監察官)並訓誡其如何施政,以及賞賜的情況。“司歷”是西周時期監察一職的稱謂,說明至少在西周宣王時期中國已經有專門的監察官員了。更重要的是銘文中年、月、日、月相的記錄是我們解開西周歷史之謎的密碼。迄今為止,在眉縣楊家村一帶先后出土過4批青銅器,其中至少3批已經確定為單氏家族窖藏青銅器。在一個地方如此密集地發現一個家族的青銅器,是否在告訴我們,這裡在2800年前曾經生活著一個綿延了數百年的鐘鳴鼎食之家?

  類似單氏家族的西周王臣貴族的青銅器窖藏、墓葬,在寶雞屢屢發現,分布也非常密集。這些窖藏、墓葬的主人如南宮、函皇父、善夫克、裘衛、伯多父、單逨等都是權傾一時的重要人物。當年他們埋入地下的那些諸如大盂鼎(圖③:大盂鼎拓片)、大克鼎、毛公鼎、逨鼎等青銅瑰寶,如今都變成了博物館裡的珍藏,成為曾經輝煌的記憶。

  3000年過去了,那些生活在陳倉大地上的世家大族已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那段被歷史遺忘了的記憶正慢慢地被不斷破土而出的青銅器喚醒,它們或美輪美奐,或正史補史,或工藝精湛,正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地為我們還原歷史,為后人書寫“青銅器之鄉”今天的輝煌。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在歷史文化傳承過程中沒有發生斷裂的國家。銅鼎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是民族品質的凝聚。古往今來,“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革故鼎新”“鐘鳴鼎食”等等,這些家喻戶曉的詞語,在歷經了漫長的歲月之后,字裡行間所蘊涵的歷史文化、精神信仰和傳統美德依然影響著人們的心靈。

  (作者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本報記者張丹華採訪整理。圖片由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提供)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25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中國共產黨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百…
  3.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4. 激發短視頻的正向社會價值(人民時評)
  5.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