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彩四溢  錦繡千年(絲路錦程)

周  旸

2020年05月22日05: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甘肅高台壁畫墓出土畫像磚“剪布圖”。

  紡織一直伴隨著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薪火相傳,從未間斷。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留下了大量與紡織相關的遺產,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從歷史文獻、考古實物及民間傳統工藝等方面看,中國使用紡專、紡紗或紡線技術的歷史十分悠久。紡專是紡車發明前人類重要的紡紗工具,不同直徑和重量的紡專可以讓人們連續獲取不同纖度和捻度的紗線,提高了生產效率。

  河南滎陽青台遺址出土了大量麻紗。不難想象,5000多年前的黃河流域,人們已掌握了紡輪外形尺寸、重量與紗線粗細的奧妙,熟練地紡出不同規格的麻紗,織造麻布。遺址還出土了骨錐、骨匕與骨針等原始紡織工具。隨著原始紡織技術的發展,針和針上穿引的紗線逐漸演變為織機上的抒子和緯紗,匕成為織機的打緯刀。我們據此可推測當時中原的紡織技術和紡織規模。

  編織是最古老的紡織技藝,斜編是被廣泛使用的原始編織技法。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帶即採用平紋斜編。戰國時期,雙層斜編織物開始在楚地流行,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了10余件圖案簡單的雙層斜編組帶,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也出土過多種雙層斜編織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千金絛”。

  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出土的錦緣絹繡草編盒,為我們講述了2000年前的河西走廊,如何通過編織表達“錦繡心思”。草編盒用於盛裝縫紉類工具及一些縫線、繡線等材料,可通俗地稱為針線盒。錦緣絹繡草編盒外飾錦繡,四個側面中心部位為長方形絹地刺繡。絹為紅色,上以鎖繡而成朵狀類雲狀紋。盒體上邊緣及各轉角處以平紋經錦鑲邊,錦為黃地,顯白色帶鉤紋樣。刺繡的繡線為藍、綠、白三色,線型纖細,繡技精良。還有兩條配色雅致、圖案細膩的絛帶,密密纏繞在細致打磨的木板上,絛帶均採用雙層斜編技藝。由於雙層斜編技藝較為復雜,漢代以后逐漸淡出。

  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絲路沿線的紡織技藝呈現相通性。

  甘肅高台壁畫墓出土過一組畫像磚,生動地展現了兩漢、魏晉時期人們的紡織過程,圖像寫實,生活氣息濃厚。剪布圖中,畫像磚邊緣黑紅兩色繪屋檐,下繪跪坐二女用手共扯一織物,織物下方置籃奩,左邊女子手持長剪,似准備剪布﹔開箱圖中,一女子跪坐於地,打開箱蓋,從箱中拿取衣物。魏晉時期,經濟文化交流使河西走廊成為當時北方的富庶地區之一,高台魏晉畫像磚真實再現了魏晉時期河西走廊地區的社會面貌,這些色彩艷麗、題材豐富的圖像資料為歷史“留影”。

  出土於敦煌莫高窟北區B222窟錦彩百衲,與這些畫像磚完全不同。它用廢棄的零碎布帛加以補綴,因所用零碎布帛多,故又稱“百衲”。從織物品種及類別看,該洞窟出土的百衲很有可能為北朝晚期至隋朝制作。該百衲由不同織物縫制而成,制作手法多樣,顏色豐富多彩。紋樣為唐代特色顯著的花卉紋,多種花型集中在一起,再進行藝術處理,形成較為夸張、造型豐富的花型。百衲中的花卉造型多出現在織物錦中,顏色以紅、黃、綠為主,且形式多樣。

  我國歷代出土的百衲織物種類眾多,在敦煌藏經洞中便有大量出現,以幡旗和傘蓋較為常見。內蒙古代欽塔拉墓、金代齊國王墓、河北隆化鴿子洞元代窖藏中也出土過各種百衲飾品。

  夾纈的名字屢見於唐代文獻,如“成都新夾纈,梁漢碎胭脂”“今朝縱目玩芳菲,夾纈籠裙繡地衣”等。唐代的夾纈施印於絲綢之上,多為五彩。在日本正倉院珍藏有一件唐朝的花樹鴛鴦紋夾纈褥面,色彩絢爛。該件夾纈以花樹鴛鴦構成大團花,花樹下一雙鴛鴦扑翅相對,花樹上四雁俯視,這組單元圖加以連續,組成了四方循環的精美圖案。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這幅作品中夾纈工藝的特色體現得淋漓盡致,每種顏色與顏色的分區鮮明,均為白邊相隔,這是纈板夾緊時染液無法接觸坯布的緣故。盡管這件夾纈已保存了1000余年,紋樣依然清晰可辨,雖然局部出現了染料暈染,但更添一分歲月氣息。

  如果說歷史是條長路,道路兩旁有文明之花競相綻放,那麼紡織如同一朵鮮花,在文明進程中搖曳生姿。如果說歷史是條大河,那麼紡織如同匯入其中的涓涓細流,雖無驚濤拍岸,卻華彩四溢、一路錦繡。

  (作者單位:中國絲綢博物館)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22日 20 版)
(責編:牛鏞、岳弘彬)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中國共產黨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百…
  3.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4. 激發短視頻的正向社會價值(人民時評)
  5.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