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果史話》:史軍著﹔ |
人類的發展和演化,與水果有著無法剪斷的關系:從三色視覺到復雜的味覺,從夜光杯裡的葡萄美酒到傳統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無論是人類身體還是社會經濟文化,都與水果這類食物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現代社會,由於技術進步,許多水果的品種、外觀、口味,可按人類意志塑造,但在歷史長河中,水果更像是人類發展道路上的忠實見証者和記錄者。
拿視覺來說,人類的夜行性祖先並沒有強大的彩色視覺能力,隻有適應夜晚的發達的暗視力。在后來的演化過程中,人類逐漸依賴果實、嫩芽等食物,使得分辨顏色成為人類必須具備的能力。正因如此,人類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逐漸發達起來。為什麼分辨顏色這麼重要呢?因為植物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的生長階段,比如鮮紅色的嫩葉通常是有毒的警示標志,而紅色的果實則是成熟可食用的信號。隻有那些善於選擇正確食物的人類祖先,才能避免攝入毒素,獲取更多營養,也就有更多機會繁殖,把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而這些基因也深深鐫刻在我們的遺傳系統之中。
從夜行性到晝行性的轉變,也讓人類更依賴那些特殊的化學物質,比如維生素A和β胡蘿卜素。白天時我們的視網膜承受強烈的陽光刺激,帶來過多的自由基。要對付這些具有強大殺傷能力的自由基,保障視網膜正常工作,就需要很多抗氧化劑,這也是我們需要補充維生素A和β胡蘿卜素的原因。而這一切,在數百萬年前,當人類祖先選擇水果等果實作為食物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這個世界上總存在一些驚人的反差。就植物類食材來說,中國人毫無疑問是這方面的料理高手,即便是水果,我們也有辦法讓它們合理地融入餐桌。雲南大理的酸木瓜燉魚、廣東的菠蘿咕咾肉,足以抓住人們的腸胃。與我們原創度極高的烹飪方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市場匯聚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非本土的水果。且不說非洲來的西瓜、中亞來的甜瓜、美洲來的臍橙,就連大家熟悉的蘋果也是漂洋過海而來。這與15—17世紀地理大發現以來人類交通和國際貿易發展有關:番茄是新大陸發現后傳播到全世界的,檸檬幫助人類在大航海中戰勝壞血病。伴隨人類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新物種傳播的速度正在加快。蘋果“征服”世界用了200多年,獼猴桃成為“世界水果”用了100年,而榴蓮在我國推而廣之隻用了20年。
其實,我們還有很多尚待開發的物種資源,我國水果有著強勁發展潛力。我國眾多野生果樹資源中不乏佼佼者,單說溫帶水果就有桃李杏梅,還有一眾梨家族成員﹔在新興一輪小漿果開發中,國外樹莓和藍莓異軍突起,成為新興水果產品,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大興安嶺生活的篤斯越橘和紅豆越橘就是藍莓的“表親”,而在我國南方廣泛分布的懸鉤子家族的各位成員,更是擁有足以匹敵樹莓的美妙滋味。在長期培養過程中,我國正在篩選出優質水果品種。比如獼猴桃,近年來涌現金艷、金桃、紅陽等品種,從甜度和外觀上都蓋過了國外的“奇異果”。
30年前,我們的家人還托朋友從南方帶回北方稀有的香蕉。20年前,我們還在水果批發市場裡尋找大筐大筐的橘子。10年前,我們還在驚異超市裡榴蓮的高昂身價。不知何時,大家已習慣接收到來自千山萬水的包裹,水果市場早就沒有了地域限制,越來越多的外地水果甚至是洋水果,都進入我們的生活。這個習以為常的場景背后,是高鐵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是種植技術、電商平台、冷鏈運輸迅速完善,是新的信用體系逐漸建立,更是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水果史話》講述2000多年來中國人對水果引種、馴化、發掘和利用過程,勾畫我國水果歷史和文化淵源,也思考我國現代水果產業發展。我力爭做到史料考據與趣味故事並茂,專業判斷與大眾科普兼容,希望能幫讀者認識水果來歷,並通過水果更好地理解我們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