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永慶坊:微改造讓歷史文化街區“活起來”
廣彩、廣繡、木雕、牙雕非遺文化精彩展示,咖啡廳、文創店、名人故居、騎樓古巷錯落有致……記者近日走進廣州永慶坊,一股傳統與時尚交織的氣息扑面而來。
“以前這裡很臟很亂,河涌發臭,現在環境好太多了,路面也很干淨,每天還能逛街聽曲,心情特別好!”在永慶坊的粵劇藝術博物館前,70歲的黃樹清對記者說,他是永慶坊的老街坊,在這裡住了40年了,現在身體硬朗,子女的發展也不錯。“再沒什麼奢求了,還會繼續和兒孫們在永慶坊住下去。”
永慶坊所在的恩寧路地塊原有建筑1352棟,共有居民2760戶。這裡擁有廣州保存最為完整的騎樓建筑群,為數眾多的中西合璧風格民國建筑,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粵劇曲藝、武術醫藥、手工印章雕刻、剪紙、西關打銅、廣彩、廣繡等傳統文化和民間手工藝曾在此集聚發展並發揚光大。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一度成為廣州危舊房最集中的區轄之一,轄內危破舊房密集,公共基礎設施薄弱,亟需修繕維護及更新改造。
2016年以來,廣州市荔灣區共分兩期啟動永慶坊的活化升級。這次改造摒棄了“推倒重建”的模式,秉承“修舊如舊,新舊融合”的微改造理念,用“繡花”功夫,為這一歷史文化街區重新注入活力。
“在永慶坊一期,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把老建筑保留下來,恢復它原來的風貌,但同時不斷往裡面注入新的元素,包括文創、科技研發企業,這叫‘舊瓶裝新酒’。”與永慶坊打了十余年交道的荔灣區住房和建設局調研員江偉輝,對永慶坊的改造進程極為熟悉。他說,永慶坊二期建筑是拆平后全新建設,“該區域和粵劇的文化淵源比較深,先后居住過30多位粵劇名伶,我們申請把粵劇博物館建在這裡,但用的全部是嶺南地區傳統建筑材料、建筑工藝,打造的是傳統嶺南園林。這可以說是‘新瓶裝舊酒’。”
為了解決永慶坊改造過程中遇到的征收、屬地街基礎設施改善、產業注入和居民日常生活相互影響的難題,當地政府創造性地搭建了“美好家園共同締造委員會”這一溝通協商平台。該平台以居民為主,囊括政協委員、人大代表、街道管理人員、開發商、媒體記者和建設單位等各方力量,為永慶坊改造發聲,讓所有訴求在平台上達成共識。正是通過這種讓市民參與共建共商共享的模式,化解了各方矛盾,保証了改造的順利推進。
如今,永慶坊一期已完成改造並對外開放,成為市民網紅打卡地。二期改造已列為國家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總投資約10.7億元人民幣,將繼續堅持傳統與創新相結合,以歷史人文融合都市生活,以產業重構的方式導入創新產業,打造個性工坊、人文小巷、慢調水岸、最美騎樓街、時尚天地、先鋒主場、創意部落等七個片區,引入廣州老字號及時尚輕餐飲文化、“三雕一彩一繡”及粵劇粵曲等非遺文化工藝品、嶺南特色風情民宿、復合展演空間等新興業態。整體改造計劃將於2021年年底前完成。
記者走進永慶坊二期一家剛剛開業不久的書店,但見店內裝飾古朴典雅,極具傳統嶺南建筑特色,有不少讀者正手捧圖書在安靜地閱讀。面對此情此景,書店經理張文感慨道:“我心目中的小康就是物質生活提高了,有更多的人會走進書店提升精神文化方面的修養。這也是我們書店進駐永慶坊的最重要目的。”
“現在生活在永慶坊的老百姓是幸福的,他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年輕人在這裡尋找到更多的都市記憶,老人不用走多遠就可以感受到新時代的文化生活和青年的創意。慕名而來的游客們讓這裡的小店生意更好了,生活更加豐滿了。”荔灣區委宣傳部部長李黎說。(記者 郭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