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美術展覽中出現參展作品疑似“畫照片”的現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照搬別人的攝影作品,涉及抄襲侵權。為此,中國美術家協會發布了《關於監督美術展覽作品抄襲侵權行為的公告》,凡參展作品侵權問題一經核實,第一時間撤展,對抄襲侵權作品堅決說“不”。即便不涉及侵權,照搬自己拍攝的圖片,“畫照片”也容易限制藝術創造力。因此,參考照片進行再創作,作為美術創作領域的一種現象,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創作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眾所周知,中國美術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是通過寫生積累素材,然后對其進行再創作。無論是基於寫生素材展開創作,還是基於照片素材展開創作,均需創作者在分析現實物象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藝術“再加工”。創作客體本身存在著美與不美的差距,“畫得像”就是把所有的美與不美都如實記錄下來,但這樣的畫面卻不一定美。因此,“要在客觀物象中分析構成其美的因素,將這些形、色、虛實、節奏等等因素抽出來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進而通過藝術家的感知抓住美、發揮藝術家的創造力表達美。總之,創作者應有創造力。
因受客觀條件制約,參考照片進行創作,未嘗不可,然而隻依葫蘆畫瓢,卻不可行。關山月中國畫《山村躍進圖》中,有一輛聯合收割機,其形象參考了《人民畫報》刊登的照片,但經過創作者對布局的審度和筆墨語言的加工,收割機的形象成功融入畫面,一同成就了這件佳作。新中國美術史上,也有參考照片創作的作品,但在創作者的重構下,物象展現出動人美感,成為經典之作,如沈柔堅版畫《船塢中》、韋啟美油畫《新線》等等。
參考照片與臨摹畫譜,在素材運用方面有相似之處。清代,攝影攝像技術尚不發達,《芥子園畫傳》往往被文人墨客視為素材庫,“所以想到畫山水花鳥,人物屋舍,畫譜上有的是,一舉手之勞,都可解決”。有人認為,這種創作方式在中國畫創作中形成了程式化套路。但是,受《芥子園畫傳》影響的藝術家並非全是泛泛之輩,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在對畫譜畫傳的臨習借鑒、融會貫通下,依然能夠成長為杰出的藝術家。所以,無論是參考照片,還是臨摹畫譜,創作主體都必須在搜集素材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效表達內在的情思、情感,也就是“有我”,並將其傳達給審美主體。
在“畫照片”的作品中,近年來爭議較大的是一些依據照片刻板描繪宏大場景的作品。應該說,大家對這類反映時代進步的作品充滿期待,但有些作品卻缺乏應有的思想、情感與藝術表達。其實,在1955年的第二屆全國美展中也曾出現類似問題。當時,一些美術工作者把工業建設題材片面理解為“畫機器”,畫不好,也不敢畫,深層原因是對工業建設生活認識不深入。為了克服這一難題,一些美術工作者深入生活,勇於探索,創作了一批具有較高藝術水准的作品,成功回答了現代工業文明產物如何入畫的問題,並引導了此后美術創作的方向。比如,在油畫《春到西藏》中,創作者董希文著重處理了畫面的虛實關系,將代表先進生產力、時代發展方向的公路、卡車車隊,放在遠景中,將西藏風土人情作為近景主體。畫面中的虛實關系,預示了美好生活的到來。再如描繪鐵路建設的中國畫《古長城外》,創作者石魯並沒有把大量筆墨放在鐵軌或機車等具體物象上,而是在近景中用工筆重彩描繪牧民,勾勒羊群,中景及遠景則以簡筆淡彩描繪了鐵軌、長城與山脈,通過畫面的虛實互動強化了思想深度。此后出現的王文彬油畫《夯歌》、盧沉中國畫《機車大夫》、廣廷渤油畫《鋼水·汗水》等表現新中國生產建設成就的經典作品,都注重推敲虛實關系,重在刻畫勞動人民的精神狀態,進而深化藝術主旨,使之成為值得反復品鑒的佳作。
當下,大眾對“畫照片”現象的質疑,反映出大多參考照片創作的作品即便能對原照景物的形式美、抽象美進行提煉和再創作,也尚未達到一定高度﹔在形式語言的打磨加工、畫面虛實關系的處理等方面,都還有進步空間。業界內外對“畫照片”現象的探討,也折射出大眾日益提升的審美需求,以及時代對藝術經典的呼喚。美術工作者還需“用心、用情、用功”,創作出人民真正滿意、無愧於時代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