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搬運被洪水沖到下游的彩虹橋大梁。 |
日前,一條“史上最淚目的尋物啟事”在網上熱傳。受連日強降雨影響,江西婺源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彩虹橋被洪水沖斷。婺源發布“彩虹令”,全網尋找被沖走的古橋梁原木構件。彩虹橋的命運,牽動著人們的心……
彩虹橋原貌 |
彩虹橋遭遇史上最高水位
7月8日,江西婺源,大雨滂沱。當天下午,婺源縣大鄣山鄉、清華鎮一帶山洪狂泄、河水猛漲。“清華鎮的彩虹橋可能有危險了。”傍晚18時左右,收到彩虹橋上游漲大水的信息,婺源縣文物局局長詹建春馬上帶人往清華鎮趕。
婺源是文物大縣,縣內共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5處16個點。連日暴雨來襲,文物部門嚴陣以待,各個重點區域派人24小時值守,發現情況及時上報。
去往清華鎮的車開到路上,卻遭遇洪水無法前行。“我們都很著急,隻能叮囑現場值班人員盯緊點。”詹建春說。
婺源彩虹橋始建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是國內保存最完整、設計最科學的古廊橋之一,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全長140米、寬3.1米,宛如一道彩虹橫跨河流最寬處。橋墩的設計很有特色,前端形狀像船頭,當地人稱為“燕嘴”,能分流河水降低沖力。4個橋墩間的距離不同,河水流速快的地方間距較大。這樣的設計讓彩虹橋具有較強的抗洪能力,故能歷經800多年保存至今。
2010年,當地文物部門曾對彩虹橋進行全面維修。景區工作人員平時也會對橋體進行日常檢查和養護。2017年夏季,婺源遭遇強降雨,洪水淹過橋面20厘米,彩虹橋安然無恙。今年汛期來臨后,婺源縣文物局對彩虹橋進行安全隱患排查,未發現明顯問題。“彩虹橋橋墩本就符合流體力學原理,不適合進行鋼管加固。”詹建春介紹,“接到氣象局發布的暴雨預警后,我們立即啟動應急預案。7月7日關閉景區,在兩端橋頭設置警戒線,並派專人24小時值守,密切關注水位和橋體安全狀況。”
8日晚19時許,洪水淹到彩虹橋橋面。根據水利部門預測的洪峰到達時間和水位上漲速度,詹建春判斷彩虹橋很可能會有險情,當即向上級部門匯報預警。20時20分左右,值班人員聽到幾聲巨響。當時橋兩側道路、農田被淹,人不能靠近,當地還遭遇停電,一片漆黑。“我們請附近居民從樓上用手電筒照,發現橋被沖斷,有的廊亭不見了,就給省裡打電話上報災情。”
那一晚,詹建春和同事們心急如焚,從凌晨起就守在路邊,等待道路恢復通行。“早上5點多趕到現場,看到彩虹橋受損情況比大家擔心的要好一些,橋面部分受損,橋墩大體無恙。”詹建春告訴記者,當晚水位超過橋面1.5米左右,比歷年記錄的最高水位還要高1米多,彩虹橋受到上游山洪沖下的大樹強力撞擊,導致局部損毀。
“彩虹令”喚起全網關注
9日上午,江西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前往彩虹橋受災現場實地勘察,提出可行性修繕計劃,並及時向國家文物局匯報。工作人員對橋體受損部位進行維護加固,防止次生災害發生。
“洪水沖走的很多木構件,在文物修復中是有用的。”詹建春說,“9日早晨我們就聯系下游各鄉鎮搜尋彩虹橋木構件。與景區旅游公司商量后,又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發布‘彩虹令’,呼吁廣大網友提供線索,對幫助找回構件的人給予獎勵。”
“彩虹令”一發出,反響熱烈,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達到2300多萬次,人民日報官方微信、中央電視台、中國旅游報、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這座橋承載了婺源的厚重歷史,也見証了古代徽州人民的智慧”“橋墩在,橋就在”“期待彩虹橋早日重現光彩”……網友紛紛留言,表達對彩虹橋的關心。
詹建春告訴記者,兩天內接到近百個電話提供線索,最可喜的是在金竹村村民俞慶發、俞新沅父子的幫助下,找回了一根幾近完整的大梁。
9日清晨,俞新沅發現金竹大橋下卡了一根木梁。“我們對彩虹橋太熟悉了,看到這麼大一根木頭,當時就判斷是彩虹橋上被沖下來的。”俞新沅說。為了保護大梁不被洪水再次沖走,俞新沅和父親趴在橋面用麻繩、鐵鉤等固定大梁,並在大梁脫卡落水后,走進湍急的水流中,用力把它推到岸邊。經鑒定,這根木梁正是彩虹橋上的構件,長16米,重4500余斤,相當於一頭大象的體重。
“婺源人民對於彩虹橋感情深厚,熱心搜尋散失的木構件,還有人自己開車將構件送回。”詹建春說,被沖走的4根大梁已找到3根,其中2根破損,此外還找到部分梁架、枋、平盤等。“沒有損壞的構件將全部用於修復彩虹橋,如果構件損毀不能使用,將保存在景區作為歷史的見証。”
加快建立風險預警系統
“古橋梁被沖毀后積極搜尋構件,這是2016年浙江溫州泰順廊橋的災后修復提煉出的一條寶貴經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喬雲飛對記者說,“破損的構件有的通過加固還可以繼續使用,即使不能用於文物修復,也可以對其材質進行分析,由此找到文物的脆弱點和損毀的原因,對於日后防災起到幫助和借鑒作用。”
今年汛期以來,安徽黃山鎮海橋、江西婺源彩虹橋等文化遺產受災損毀的消息備受關注。喬雲飛認為,這些新聞引發熱議,體現了公眾對文化遺產的關心和愛護。“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社會公眾對文化遺產的價值認識也不斷深入,保護意識不斷增強,這是可喜的現象。”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實力提升和科學技術進步,文物保護正在從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並重轉變,文物保護領域積極借鑒國際經驗,努力建立長效保護機制。由科技部和國家文物局開展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應急處置研究》今年5月正式開題。作為該項目的負責人,喬雲飛透露,目前正在對國內外文物受災案例進行梳理研究,圍繞災害信息獲取、文物脆弱性判定、風險評估等方面展開系統性分析整理工作。
“我們希望通過研究,搭建應對自然災害的文物保護管理框架,形成風險評估、要素信息提取、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一整套文物保護機制,包括災前科學記錄文物數據和環境信息,根據動態監測信息及數字推演模型做出風險預警,主動採取預防性措施,災中動態性發布應急處置措施,災后調集力量進行救災和修復等。”喬雲飛說,今年國內大范圍的汛情使文物安全面臨嚴峻考驗,文物安全保護應納入國家應急管理整體體系,以便於科學高效地調配社會資源,提升文物自然災害風險防范及應急處置能力。
7月10日,國家文物局就加強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要保持高度預警狀態,密切關注汛情,全面排查可能面臨的災害險情,整治安全隱患,周密組織防災減災工作,妥善做好受損文物后續保護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構件或者部件,組織文物修繕、修復,將文物損失降到最低。此前,國家文物局已向相關省份發出電話預警。據統計,截至7月16日,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廣西、湖北、重慶、廣東、福建、貴州、浙江等11省區市有5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不同程度受到損失。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國家文物局將密切關注和督導各地文物防汛安全工作情況,並將根據各地文物受損實際,在災后文物修繕修復經費和技術上給予重點指導和支持。
目前,江西省文物保護中心專業技術團隊已對彩虹橋進行全面檢測,並開始著手編制修復方案。檢測發現橋面部分木質建筑物和墩面部分石板受損,墩體未出現明顯位移和裂縫。“根據檢測結果來看修復難度不大,彩虹橋每一廊都是獨立的,把損毀的部分按照原樣修復就行。2010年整修時保留了全套圖紙資料,對於此次修復很有幫助。”詹建春說,“我們會爭分奪秒、竭盡全力做好文物修復,爭取盡快完工,讓這座有歷史、有文化的古橋重現往日風採。”
鏈接:安徽擬修復鎮海橋
7月7日,受持續暴雨引發洪水沖刷及長時間高水位浸泡影響,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鎮海橋橋面被沖毀,橋墩受損嚴重。
鎮海橋始建於明代,全長131米,橋面寬7.53米,為六墩七孔石質拱橋,歷史上曾歷經4次重修重建。2019年10月,鎮海橋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得知鎮海橋被沖毀后,安徽省文物局專家當天即趕赴現場察看,研究論証修復可行性。8日,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蔡小莉一行趕赴黃山市四區一縣實地查看文物災情,現場指導搶險。
11日,黃山市文旅局、住建局、水利局和屯溪區人民政府聯合發布公告,決定對鎮海橋散落的橋梁構件、石料等原料開展打撈工作,請廣大市民、游客積極提供線索。
15日,省文物局再次組織專家趕赴黃山,進一步勘察、評估鎮海橋損毀情況。
目前,省文物局已向國家文物局匯報,鎮海橋尚保留部分橋體,相關測繪數據、歷史資料等比較完備,具備修復條件。為切實做好國保單位的保護工作,回應社會關切,支持黃山市按照文物保護原則修復鎮海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