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江南文化藝術展:帶你走進夢中江南

谷嫻子

2020年08月11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展廳裡的浙江海寧皮影人與明成化年間說唱本,上海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供圖

  南宋哥窯五足洗,上海博物館藏
  動脈影攝

  明朱稚征竹雕高士圖筆筒,上海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供圖

  明宣德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花卉紋執壺,上海博物館藏
  沈 量攝

  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中,江南是一個可以勾起無限想象的詞。它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美景,是“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柔情,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繁華,也是“長江白浪不曾憂”的淡泊……

  上海博物館歷時兩年打造的“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力圖用文物闡釋“江南”這一內涵豐厚的文化意象。展覽精選16家文博單位的197件組文物,以清代《康熙南巡圖粉本》開篇,繼而引出五大板塊,講述江南的悠久、文秀、詩性、氣節、精致與開放。下文結合展品,談談江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三個方面。

  

  崇文重教,是江南的底色

  公元317年,晉室南渡,祖籍琅琊(今山東臨沂)的“書聖”王羲之也隨之南遷至山陰(今浙江紹興)。《秋月帖》是王羲之居於紹興時回復友人盛夏問候的一緘書札,因起首第一句為“七月一日羲之白”,又稱《七月帖》。展覽第一板塊借宋拓《淳化閣帖》之《秋月帖頁》講述了衣冠南渡對於江南文化發展的重要影響。

  東晉以后,江南得到了較好的開發,文學、藝術、史學等都出現了新氣象,刻書、藏書、讀書之風逐漸盛行。

  宋人葉夢得說:“今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可知江南刻書早在兩宋時期已聞名全國。明人胡應麟說:“今海內書凡聚之地有四:燕市(今北京)也,金陵(今南京)也,閶闔(今蘇州)也,臨安(今杭州)也。”可知江南藏書同樣發達。明清時期,江南除官府藏書、書院藏書、寺院藏書外,私人藏書也蔚為大觀。如“揚州二馬”的小玲瓏山館、嘉興朱彝尊的曝書亭、寧波范欽的天一閣、常熟瞿氏的鐵琴銅劍樓、湖州劉承干的嘉業堂等,均為有名的私家藏書樓。此次展覽展出了官方“南三閣”之文瀾閣藏書《歐陽文粹》卷,也展出了錢謙益的絳雲樓和曹寅的楝亭之藏書書目。曹寅為曹雪芹祖父,曹雪芹幼年時期或許讀過楝亭藏書,為之后撰寫《紅樓夢》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書香縈繞的江南,人文薈萃,名士迭出。如首開山水詩風的謝靈運、“初唐四大家”之虞世南、“孤篇壓全唐”的張若虛、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范成大、並稱“江南四大才子”的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祝允明,還有儒家心學大師王陽明、“清學開山”顧炎武、“一代儒宗”錢大昕、“一代文宗”阮元等。展覽中可以看到虞世南《大運帖頁》、范成大《春晚帖頁》,還可以看到王陽明、顧炎武、錢大昕、阮元等人的手札或著作,感受江南人的才華與氣度。

  精致典雅,是江南的氣韻

  南宋以還,中國文藝的重心一直在江南。文人書齋歷來是最文藝典雅的所在,有琴棋書畫、博古賞鑒、品茗焚香等雅事,有家具陳設、文房器用、花木竹石等雅物。

  書畫是文人於書齋內最常進行的藝術創作。展品中五代董源《夏山圖卷》、元代倪瓚《汀樹遙岑圖軸》、明代董其昌《棲霞寺詩意圖軸》、明代文徵明《江南春詞意圖卷》等江南代表性畫家的山水名作,表現了自然美學對江南文人的滋養與影響。其中,《江南春詞意圖卷》是文徵明以倪瓚《江南春》詞意所作,描繪了江南草長鶯飛的旖旎春景。卷后吳中文人爭相題和,有沈周、祝允明、徐禎卿、唐寅等十數家題跋。此圖不僅是對江南風景的再現,更描摹出江南士人理想中的家園。

  所謂“江南收藏甲天下”,書畫之余,摹古鑒賞是文人日常消遣之必備。江南收藏涵蓋古銅器、古書畫、古碑帖、古玉器、古漆器、古窯器等多種門類,對后世影響深遠。此次展覽中備受矚目的哥窯五足洗是一件珍貴稀見的傳世哥窯器,造型端庄,釉色瑩潤,盡顯“金絲鐵線”的魅力,有“哥窯王”的美譽。

  宋代《夢粱錄》雲:“燒香點茶,挂畫插花,四般閑事,不適累家。”琴、茶、酒、香、花是江南人精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足了聽覺、味覺、嗅覺、視覺多方面的感官享受。

  以茶事為例,它始於唐、盛於宋,早期流行“點茶”,方法是將茶粉放入茶盞,用茶瓶煮水沖茶,其間以箸或匙不停擊拂,令其產生細膩豐盈的泡沫。宋代又興“斗茶”,以湯色純白、水痕“咬盞”為上。因此喜用黑青色茶盞,以凸顯茶色。明代開始,散茶沖泡取代末茶沖泡,茶具也隨之改變,紫砂壺大行其道。展廳裡陳列了兩組茶具,從南宋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盞到清代陳曼生井養銘紫砂壺,可以看出品茶風尚之流變。

  中國人用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之前。至唐代,香道文化已形成。至宋代,隨著海外香料的大量進口,香文化融入日常,達到鼎盛。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箋》裡提到“焚香七要”,其中的香盒用於盛放香面或香條,筯瓶用於盛放取香之箸,香爐用以焚香,合稱“爐瓶三事”。展廳裡陳列了一組制作精美的明代“爐瓶三事”,充分展現了香事之風雅。

  “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是江南人由來已久的追求。展品中的犀角雕荷葉螳螂杯,是一件典型江南風格的工藝品。此杯為明代后期流行的荷葉杯樣式,荷梗中空,兼具杯柄與吸管二用,啜飲、吸飲兩宜,持之風度嫻雅,深受文人青睞。整器刻畫細膩,杯中置螳螂一隻,躍躍欲動,富有情趣。其余諸如溫潤端庄的玉器、千文萬華的漆器、儼然圖畫的織繡、清逸脫俗的竹刻、簡練優美的家具……這些工藝美術品既反映了江南的生產與科技水平,也體現了江南人的審美品位與藝術創造力。

  開放兼容,是江南的胸懷

  江南的開放,由來已久。隋代京杭大運河基本完成。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溝通了海河、黃河與淮河、長江、錢塘江,保障了漕運,促進了商品貿易,也推進了江南與各地的交流。唐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興盛,揚州、江陰、太倉、杭州、寧波、溫州等地成為通商港口。明代鄭和七下西洋,以太倉劉家港為起錨地和回航安泊之所,《明會典》中有詳細記錄的朝貢國家已近130個,江南與海外的交流引人注目。展覽中的唐代鞏縣窯三彩抱柱獅子、北宋越窯青釉摩竭形器、元代龍泉窯青釉貼花龍鳳紋蓋罐以及清代徐揚《姑蘇繁華圖卷》等文物,展開了一幅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繁榮並臻、江南城鎮“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畫卷。

  開放與通商帶來了審美趣味與地域文化的融合,在工藝品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以瓷器為例,鄭和下西洋帶回了各種異域物品,其中就包括青花料“蘇麻離青”。此次展覽展出了一件明宣德年間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花卉紋執壺,造型源於伊斯蘭教寺院裡沐浴淨身用的金屬執壺,頗具異域風情。這一時期,御窯廠燒造了不少此類器物,用於與西域諸國的朝貢貿易。明清景德鎮工匠還完成了許多外來訂制需求,如展品中的清康熙景德鎮窯青花鏤空帶托盤果籃,青花濃艷,紋樣生動,堪稱實用與裝飾完美結合的作品,主要銷往歐洲,是外銷瓷的代表。

  上海開埠以后,江南文化的重心逐漸移至滬。一個龐大的畫家群體以上海為活動中心賣畫為生,所作繪畫兼具藝術性與商業性,雅俗共賞,被稱為“海上畫派”。20世紀后,“海派”的稱呼擴散到戲劇界,很快又漫至文學、戲曲、電影、音樂、美術教育等領域,乃至社會風尚、生活方式、言談舉止,於是有了海派文化的概念,成為上海的文化主流。海上畫壇的部分藝術家,如劉海粟、徐悲鴻、顏文樑等,遠渡重洋學習西洋繪畫技法,回國后又借鑒西方繪畫教學體系創立美術學校、開展美術教育,引領中國繪畫等藝術的發展。所謂“海派”,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標新,又有對中西文化的糅合,更由各地移民共同鑄就。

  展覽的最后展示了顏文樑運用西方印象派技法所繪油畫《黃浦江夜航圖》。在星月漁火輝映下,黃浦江靜靜流淌,正是江南文化在開放、兼容、創新中發展,並走向中西匯通、多元融合的映照。

  (作者為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春風千裡”展內容策劃)

(責編:劉喆、丁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
  3.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4. 全國就業人員達7.5億
  5.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