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梧州看水(我與一座城)

黃詠梅

2020年08月12日05: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片來源:影像中國

  地處桂江和潯江交匯處的梧州城,傍山依水。兩江交匯,相互依偎,難分難舍,直到逐漸融為一體,匯成一條顏色介於黃綠之間的西江。

  水是梧州人的另一種血脈。水路,從梧州的歷史上看來,等同於財路、生活之路。水路的發達,成就了梧州自古以來的“百年商埠”。梧州人還喜歡到江中游泳,到江邊看看水、吹吹風,跟遇見的熟人聊聊天,就像走親訪友一樣平常。喜歡看水的梧州人順勢在這兩江交匯處,建起了長廊和孖亭。岸邊榕樹婆娑、柳樹依依,岸下兩江鴛鴦戲水,此處便被稱為“鴛江春泛”。不要說外地人,就連土生土長的我們,也把這裡視為節假日看水的好去處。

  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被父母牽著,跨過大橋,穿過熱鬧的珠山隧洞,到鴛江春泛看水。沿著長廊走下孖亭,再步下幾級台階,直接走到河灘上。離水越近,越能感受到兩江交匯所形成的湍急。激流扇動起來的風帶著濕潤的水汽,鑽進衣裙裡,黏在皮膚上,清涼清涼的。當然,對於我來說,去鴛江春泛看水的吸引力最終還是為了吃。岸邊的大榕樹下擺著一溜小吃攤,小木桌、矮竹凳,男女老少圍坐一起,嗍田螺、嚼酸嘢、串牛雜……炒一碟牛肉河粉,蒸一條剛釣起的河魚,盛一碗明火白粥,灼一盆鹽水菜心。江風徐徐,兩江拍岸的聲音會從腳底升上來。這些時候,父親會給我開小灶。他從矮板凳上起身,漫不經心地走開,幾分鐘后從對面涼傘下的冰櫃裡,給我買回一根紅豆冰棒,或一支冰鎮維他奶。如此甜蜜的美好光陰,成為我人生中第一次“願時光停留在此刻”的記憶。

  父母牽著我一起去看水的時光伴隨我整個成長過程。記憶中,父親和母親,一個朝著桂江的上游眺望,一個朝著潯江的下游眺望。他們向身邊的那個孩子指認著遠方,向她描繪那裡有兩個看不見的故鄉。父母是這個城市的異鄉人,如腳下的這兩條江水,他們被命運推到了這個城市,相識相愛,共飲一江水,於是有了我這個土生土長的梧州人。很多年以后,當我站在珠江邊,朝著上游眺望,目光穿過廣廈,穿過遙遠的水平線,以期能望得更遠一些,望見我的故鄉,望見那條街上那間熟悉的房子,望見房子裡我親愛的父母,這時候我才理解,父母看水,也是在望鄉。在那些通信尚不發達的歲月裡,這江水便是他們思念的郵路,順流、逆流,如光纖一樣傳遞著他們的鄉愁。

  由於與江水為鄰,所以梧州人祖祖輩輩都在生活中預留了水的位置。“騎樓”是梧州城常見的老建筑。為了不讓水輕易進屋,三五層的房子卻有著三四米高的廊柱,看起來就像房子長了兩條“大長腿”。每條“大長腿”上,都會釘著一兩隻牢固的鐵環。漲水的時候,人們取出備用小船,從二樓的小水門出來,搖著船前行﹔到了,就把船系在鐵環上。

  進入本世紀之前,江水上漲,洪水浸街,在梧州時有發生。這固然給生活帶來影響,但在梧州人看來並不罕見,應對起來也經驗豐富。從小到大,我家搬過四次,每次地勢都比較高,所以水並沒有“光臨”過我家,但我見過洪水浸街時的光景:船隻安然來往,人們擺渡到地勢高的茶樓去飲早茶、吃冰泉豆漿和龜苓膏。咿咿呀呀的粵劇唱腔從茶樓裡傳出來,廣播裡12點依舊准時開講《楊家將》……大約過了個把星期,水慢慢退回河灘的時候,人們穿著高筒雨靴,拿著長長的竹掃帚,大街小巷去掃水。那些被水淹到的家庭,一趟趟跑到某個“西水借用”的聚集地,領回寄存的家居物什。“西水借用”那張紙片,時常貼在我家附近的中學、文化館等門口,那裡是免費提供給人們的安置場所。

  那年,我從學校畢業后去廣州工作,父親送我。一個夕照滿天的傍晚,我和父親拎著重重的行李,站在港運碼頭向岸上目送的母親揮揮手,然后登上了正在鳴笛的“紅星號”客船。父親坐在窗邊,對著岸邊后退而去的街道指指點點,話很多,我卻嫌船開得慢。出於對新生活的期盼和忐忑,我坐在船艙的大通鋪裡,混在嘈雜的旅客和擁擠的行李中,毫無看水的心情。我甚至暗暗埋怨父親為什麼不選擇陸路,321國道上飛馳的大客車五六個小時就能到廣州,而這艘“紅星號”順著西江,需要多出一倍多的時間。船開過那座江心小島系龍洲之后,熟悉的街道便看不見了,再開一陣,廣播裡報出了封開的站名。父親告訴我,我們已經離開梧州,進入廣東,西江就要流入珠江了。父親拉我到船尾看水。太陽已經落入江面,剩下幾朵染著余暉的雲朵臥在我們來時的方向。父親指著那個方向說,在那裡,梧州現在叫作你的故鄉了。父親說出這句話時,眼眶濕潤,如同過去許多次跟我們提起他的故鄉時那樣動情。這時候我才意識到,這艘“紅星號”將我送達異鄉,這個小城將成為我頻頻回首望見的那個地方。一片沉默中,我和父親在船尾站了很久,直望到雲彩徹底消失,逐漸看不到遠處的水平線,感覺不到船的速度。

  進入21世紀后不久,綿延梧州城區近二十公裡的防洪堤建成,江水被牢牢框定在堤壩下。洪水浸街的景象已經成為記憶。那些為了“招待”洪水而建的騎樓,現在變成“騎樓城”觀光景點。樓牆上的一道道水痕也已經被粉刷干淨,挂在“大長腿”上的鐵環被裝飾上一層彩色的熒光圈,仿佛向行人炫耀著它的光輝歲月。在這個提速的時代,那艘曾經載我離開故鄉的“紅星號”已經停運,321國道上的車流逐漸稀少,高速、高鐵穿過這座小城,將人們帶到更遠的遠方。但梧州城商埠的本色沒有改變,江水擔負著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一條三千噸級內河航道的“水上高速公路”去年開建,直通粵港澳,水路依舊是這座城市的發展之路。梧州人也依舊喜歡看水,站在防洪堤漂亮的綠化帶上,遠看、俯瞰,江水濤聲依舊,而小城已經擴大了版圖,改變了模樣。

  一座城和一個人的關系,剛開始是命運,接著更多的是情感。那個黃昏,那艘緩緩的“紅星號”上,面對江水,父親對我說出“梧州叫作你的故鄉”這句話時,這座城市就開始在我的記憶裡與現實中交替出現。在“籍貫”這一欄我很多次寫下這個城市的名字,在文學作品裡我用書寫的方式反復回到這個城市,甚至在一陣潮熱的空氣裡我都能聞見這個城市的氣息。人到中年,逐漸體會“故鄉”深藏的意味和愁緒。無論身在何處,在曾經駐足的珠江邊,還是我現在生活的錢塘江邊,我總是要找到一個水流的方向,眺望,並在心裡寫下一封封家書。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2日 20 版)
(責編:馬昌)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
  3.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4. 全國就業人員達7.5億
  5.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