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以及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為觀眾帶來一場美的盛宴。
本次展覽作品精彩紛呈,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后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展覽以“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4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中日兩國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帶水,在文化藝術上交融互鑒,綿延千年。歷史上,中國唐代佛教美術、宋元水墨畫對日本美術的發展都產生過重要影響。明清時期,木版套色印刷技術臻於成熟,不僅促使中國木版年畫至清代達到鼎盛,也推動了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發展。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歷史淵源深厚、制作工藝相近,又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裡大放異彩、相映成趣,成為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兩顆璀璨明珠。
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有許多相似之處。從歷史背景看,二者的興盛得益於社會的穩定、商品經濟的發達和木版套印技術的成熟。在藝術進程上,二者幾乎並行發展,都在17至19世紀經歷了興起、走向繁榮和逐漸式微的過程。在制作工藝上,均受到明代書籍版畫的影響,以木版套印技術為主,具有可重復性印刷的特點。在題材內容上,反映人民群眾的世俗生活與思想情感,充滿生活氣息和民俗風情。在表現手法上,豐富明麗的色彩顯示出民間藝術的用色特點,勾線填色的手法展現了東方藝術的平面裝飾特征。
據悉,此次展覽既是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也是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的又一重要展覽。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中國美術館近年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讓美育融入公共生活,讓藏品走出庫房,組織了“典藏活化”系列展。文化的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要以廣泛的藝術傳播讓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互促共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中展出的浮世繪全部是版畫家李平凡於2004年向中國美術館捐贈的作品。這些作品構成了中國美術館國際藝術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美術館通過對這批浮世繪作品的學術梳理和深入研究,挖掘其與同時代的中國清代木版年畫的聯系與差異,並將近年來的學術研究成果集結成展、回饋觀眾,切實發揮了藏品的社會價值和美術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