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年4月,《食學》再版,並被英譯、日譯后在國外發行,受到好評。2019年,該書作者劉廣偉應邀在日本召開的G20大會“世界食學論壇”作主旨講演,其研究成果被寫入《淡路島宣言》。之后,他被美國烹飪研究院授予榮譽院士,因為他提供了一件最新最有品位的“解決當前全人類食事問題的公共產品”。
《食學》不是食學史,也非食學概論,更不是飲食技法手冊,而是圍繞著食物生產、食物加工、食物利用、食物秩序、食事治理明確食學的性質、定位、任務、法則,正確引導人們的食事、食為。它對人類飲食歷史、現狀進行了系統梳理、深刻分析和生動表達,並結合作者多年的餐飲實踐、技藝創新,建立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食學理論體系,並努力確立食學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學科地位。
書中有很多振聾發聵的思想與創意,如作者主張食物生產、加工、利用以一條線貫通、聯動,統一領導規劃,統一標准規范,統一立法執法,以避免九龍治水式的零碎化、片斷化。他構建了食事認知的3一13一32體系,從12個維度出發,提出食前、食中、食后三階段合理安排飲食。一改食生產、食利用、食秩序的正金字塔結構模型,他認為以食利用為首要的倒金字塔結構才更為合理,作者總結的3562吃法,無疑是對六大飲食陋習的絕妙糾正。
劉廣偉認為,健康中國尤為重視健康飲食,以減少個人病痛、家庭醫療負擔和社會醫保壓力為目標,將相關投入大量轉移到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治理、珍稀動植物保護以及扶持農業、農村、農民這個飲食根本上來。建立飲食教育學,要從娃娃抓起,使健康飲食意識進入廠礦村社、學校軍營,春風化雨,入髓入腦,成為大家的自覺行為。這一將飲食政治、飲食經濟、飲食生態、飲食技術、飲食管理、飲食文化融為一體的戰略思考,無疑有重要意義。
《食學》目標高遠,既穿透歷史、富有人類情懷,又立足於現實,調動了環境學、生物學、營養學、醫藥學、管理學、社會學、文化學等諸多領域的知識,將食物的加工、儲藏、運輸、安全都納入研究視野,是理學、工學、人文學的有機統一,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現實意義。
《食學》渴求建立在必需、理性、合理、健康、快樂基礎之上的飲食習慣、秩序、文明,提高中華民族的健康水平,將中國飲食文化提升到一個更高的飲食文明層次。它呼喚無污染的藍天、白雲、綠水、青山、陽光、空氣,堅決阻絕形形色色的“病從口入”,杜絕暴飲亂食,維護可持續發展,拒絕對無機肥料的過度使用、對食品添加劑的亂用、對農藥的惡施濫施、對家禽家畜的轉基因技術荼毒,以筑起飲食安全的銅牆鐵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