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街“通貴狸” |
蘇州留園冠雲峰 |
伴著悠揚的琴音和笛聲,挑著擔子的商販在水網密布的街巷中穿梭,拿著風箏的孩童在黛瓦粉牆的民居前嬉戲……這些脫胎於仇英《清明上河圖》、徐揚《姑蘇繁華圖》等古畫的場景,以二次元的方式呈現出來,令人耳目一新。
最近,一款古風經營類游戲《江南百景圖》走紅,引發諸多關注與討論。在游戲中,玩家將化身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從蒔花植木到筑房造屋,親手營建屬於自己的江南。真實還原的文化遺跡、細節考究的生活元素,讓人浸潤於明代江南的詩畫意境,重拾關於江南的文化記憶。
紅樓櫛比、畫舫銜接的山塘街是明代江南最熱鬧的街區之一。《江南百景圖》中復刻了蘇州山塘街上富有傳奇色彩的狸貓石雕。山塘街東至“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至“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全長七裡,故稱“七裡山塘”。而在民間百姓的口耳相傳中,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七狸山塘”。傳說劉伯溫曾被朱元璋派到蘇州視察,設七隻石狸鎮守山塘河,以固一方安寧。然而時過境遷,這些石雕下落不明,直到2006年,當地重修了七座神態各異的石狸,置於沿街橋畔。這七隻“萌萌噠”石狸各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如今已成為古街上備受游人喜愛的景物。
在應天府的一隅,一座九層寶塔高聳入雲,指尖劃過屏幕,檐角的風鈴叮當作響。《江南百景圖》中這座氣勢恢宏的寶塔,就是享譽世界的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明代南京稱應天府,大報恩寺是城中歷史最悠久的佛教寺廟。明永樂年間寺毀於火,明成祖朱棣下令於原址重建。這座寺院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至宣德年間才完工,其中最輝煌的建筑是通體琉璃、佛燈長明的九層琉璃寶塔。它矗立在長江的港口,是大明王朝繁榮的象征,令無數西方探險家心醉。落成200年后,荷蘭畫家約翰·尼霍夫贊其“光輝業績完美証明了那句關於‘不朽’的古諺”。可惜琉璃塔毀於太平天國的戰火,現今存世的僅有部分琉璃構件。南京博物院用歷史構件復原了大報恩寺琉璃塔的一座琉璃拱門,讓觀眾得以管窺寶塔的精美華麗。
一邊是壯麗的皇家廟宇,另一邊則是精巧的私家宅邸。興建園林在明代江南蔚然成風,“中國四大名園”中的拙政園和留園均始建於這一時期,使人“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游戲中的“東園”是蘇州留園的前身,園主人以北宋末年“花石綱”遺落的太湖石造景,疊石理水,把對天地自然的理解融入一方庭園內,如文震亨《長物志》中所寫:“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裡”。清乾隆年間,為迎接皇帝下江南,東園中玲瓏纖峭的瑞雲峰被移入蘇州織造署中的行宮花園(現為蘇州第十中學校園內)。同為“花石綱”遺物的冠雲峰保留下來,是今日留園的標志性景觀。
古色古香的亭台樓閣之下,是書聲琅琅,絲竹悠悠。明代中葉,被譽為“百戲之祖”的昆曲在江南興起,后傳入北京。大量優秀的昆曲劇本涌現出來,湯顯祖的《牡丹亭》即是其中佼佼者。《牡丹亭》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愛情故事被改編成《江南百景圖》中的探險劇情,以章回體小說的形式推進,開頭和結尾的插畫都模擬了蘇州版畫,色塊錯位的細節還原了明代套色印刷的效果。明清時期戲曲、傳奇等通俗文藝作品的興盛,讓插入書籍的版畫也蓬勃發展起來。僅是《西廂記》,明清時期的插圖版本就有近40種。這些版畫既精准描摹了人物情態,又在園林書齋、陳設清供上用筆良多,展現了當時文人焚香、品茗、插花的清雅生活。蘇州桃花塢一帶曾聚集大批畫師與匠人,他們的畫工與雕工巧妙結合,創造出色彩絢麗、刻工精細的版畫風格。
除了聽曲看戲,古人聚會娛樂時還發明了一種根據道具猜劇目的游戲,稱為“昆曲暗戲”。如以鬆耳面盆、刨花刷、瑪瑙鏡子暗合《牡丹亭·游園》,以皇帝便帽、白玉拂塵指代《長生殿·驚變》。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一套昆曲暗戲玉玩,包含117件器物,都是典型的蘇州玉工,構思精巧,雕琢細膩,體現了昆曲文化的魅力和江南工藝的水平。
江南風雅傳承至今,融入手游等文創產品中,煥發出新的活力,激起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喜愛和共鳴。《江南百景圖》等現象級產品的出現,為傳統文化在當下的創新傳播提供了可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