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已久,大銀幕再次亮起。影院復工數周,全國單日票房節節攀升,影迷們的熱情使電影院成為火熱夏日中一抹亮麗的風景線。細細數來,上映的影片類型各異,有期待已久的新片,也有《星際穿越》《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等曾經熱映的佳作。
其實,經典電影重映,並非新鮮事,一些口碑不俗的影片在全球多地都曾掀起重映熱潮。例如,《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的名單》在北美再次走上大銀幕,《千與千尋》《海上鋼琴師》也曾再度於國內收獲不錯的票房。人們不禁要問,舊片重映,觀眾為何依舊買賬?
重溫一部熟悉的電影,如同與知心老友久別重逢。燈光暗下,配樂響起,陪伴我們走過一段人生的角色出現在畫面中。我們會心一笑,感慨“青春回來了”。“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肖申克的救贖》中堅守希望與信念的主人公安迪激勵了許多身處困境之中的人﹔《千與千尋》讓人們篤信真誠與勇敢的力量﹔《海上鋼琴師》則探討人如何在面臨選擇時不再迷失,如何在有限空間裡創造無限可能……在那些觀照現實的電影佳作中,人們成長路上的迷惘與困惑,仿佛總能在光影中找到答案。電影中的角色如同知己般答疑解惑,滌蕩觀者的心靈。
這是一次對自己的凝視。看過的電影成為人生旅途中的烙印,重溫時如同看到稚嫩的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摸索人生的旅程。同樣的語境,因閱歷的積累讀出了更豐富的層次和深意。跳出對情節不如人意的長吁短嘆,我們更加關注影片的深層內涵。正如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所言,一個人的成年生活應有一段時間用於重新發現青少年時代我們讀過的最重要作品。重溫老電影,如同自我回顧與審視,在不經意間收獲成長。
這也是一場與歷史的對話。無法復制的時代背景與人物抉擇,讓老電影承載歷史的厚重,體現出不同時期人們對歷史的反思。今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美麗人生》在國內重映。獨特的時間節點,賦予影片深刻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隨著新技術日臻完善,老片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上個世紀,電影大多用膠片拍攝,易磨損,並會隨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失真。《美麗人生》和《海上鋼琴師》在上映時修復至4K分辨率,讓觀眾更易欣賞到精彩細節。還記得第一次看《泰坦尼克號》是在臨時搭建的露天劇場,而2012年重映時的3D版《泰坦尼克號》更加震撼,3D技術的應用令觀眾猶如置身那艘即將沉沒的巨輪,仿佛與杰克和露絲一同面臨生死選擇。超大銀幕的震撼視覺,杜比全景聲的立體聲效……種種全新的觀影體驗,令我們感謝技術進步為電影行業帶來的革新。自2004年起,戛納國際電影節設置了“戛納經典”單元,讓今天的影迷通過技術修復,重新感受老電影的永恆魅力。
在許多事情都可以“雲上”進行的時代,走進電影院似乎成為一項頗具儀式感的事情。觀者耳邊響起的不再是日常生活的喧囂嘈雜,而是雋永的配樂和流暢的對白。沒有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紛繁繚亂,黑暗中閃爍的銀幕成為唯一焦點。看電影,令我們有機會在專屬的時段中或回憶或思考一下人生。而在電影院這一公共空間與他人一同觀影,一同為影中人或開懷大笑或縱情流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共鳴也在無聲傳遞。
走過125年,電影依然是一門年輕的藝術。新片層出不窮,拍攝題材屢屢拓寬,讓我們對未來更繁榮的電影市場充滿期待。歲月流逝,光影流轉,新技術更新迭代,老電影卻始終在我們心中有著一席之地。也許膠片會因時光磨蝕而褪色,但經典佳作曾經帶給我們的感動和震撼卻不會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