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是雅俗共賞的藝術

蔣慧明

2020年09月03日05: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為來源於民間的藝術形式,相聲與民眾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始終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反映了群眾生活中的情趣與喜怒哀樂。它與眾不同的藝術體系的生成與定型,更是與整個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和美學追求不可分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相聲已經成為我們“內化於語言、情感和日常生活的文化經驗”。

  相聲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在以侯寶林、馬三立為代表的一批前輩大家的倡導和努力下,相聲藝術開始了美學層面的自覺追求。“於嬉笑詼諧之處,包含絕大文章”,方能稱得上是佳品。流傳至今的數百段傳統相聲中,不乏精品,是幾代相聲藝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例如《窩頭論》,以駢文的形式,夸張的手法,從百姓日常飲食中生發出喜劇因素,令人解頤的同時由衷感佩作者的獨具匠心和文學功力。再如《漫話燕京》,從人所共知卻又未必盡知其詳的歷史知識中,以別解的方式引發出許多耐人尋味的笑料,使人一笑之余又有所啟迪和收益。其他諸如《夸住宅》《開粥廠》《歪批三國》等我們耳熟能詳的段子,其中的人情、趣味、風俗、倫理,皆有著植根大眾的審美內核。而更多帶有辛辣諷刺意味的作品,則更印証了相聲藝術言近旨遠的現實主義特色。

  反觀當下的一些相聲作品,似乎少了些相聲本應有的精氣神兒。究其原因,一方面,相聲的門檻似乎降低了,給當下的年輕人造成了一種錯覺,隻要不怯場、敢張口,穿上大褂似乎就是說相聲的了,相關知識儲備與藝術修養都不夠。另一方面,對於傳統相聲與相聲傳統缺乏足夠的辨析能力,一廂情願地將規矩、行話等當作不可或缺的相聲傳統,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對相聲傳統的深層認知。殊不知,相聲看似簡略實則高妙的漫話聊天方式、鋪平墊穩首尾呼應的結構方法、嬉笑怒罵婉而多諷的審美追求以及對世態人情的深度描摹等,無不是中華文化精神傳統的獨特呈現,是民族喜劇意識的濃縮與釋放。而這,遠非會背幾段貫口會講幾個笑話便能輕鬆駕馭。今天的從業者要多一些對傳統相聲之精華的鑽研與領悟,並將其運用到新相聲的創演中,無論是相聲的形式、內容,或是題材、立意,必須始終保持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向生活要笑聲。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新的歷史時期相聲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北京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本版制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03日 20 版)
(責編:楊光宇)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
  3.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4. 全國就業人員達7.5億
  5.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