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劇之路越走越寬

2020年09月17日07: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右上圖為民族歌劇《沂蒙山》劇照,左下圖為《白毛女》(2015年復排版)劇照。

  圖為《紅船》劇照。

  對話人:

  王 瑨(本報記者)

  黃定山(導演,原總政歌劇團團長)

  孟衛東(作曲,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雷 佳(國家一級演員,解放軍文工團副團長)

  游暐之(《歌劇》雜志主編)

 

  接中國的地氣,在本土扎根、開花、結果

  記者:近日,民族歌劇《紅船》首演成功,廣受關注,引發大眾對精品的思考。2015年歌劇《白毛女》的復排和2016年歌劇《小二黑結婚》的重排,讓幾十年前的經典再次成為新時期文藝“爆款”,體現出經典作品的藝術影響力和感染力。復排、重排,也是創新性發展的過程。創新的尺度在哪裡?如何對接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黃定山:創作者要用經典養育充實自己。重排歌劇《小二黑結婚》時,我用3個月時間研究劇本、曲譜、唱腔。確定了以人來寫時代的出發點,台詞、唱詞要洋溢時代氣息、蘊含生活美學。

  “小芹”的第一位扮演者喬佩娟老師的話讓我記憶猶新,“60多年后排這個劇,劇本是可以改動的,希望你不要受束縛。”面對今天的觀眾,歌劇的“包子皮要薄”,將觀眾迅速帶入戲劇情境。我們刪掉了一些支線人物,幕間戲中增加情節鋪陳,人物設置更分明,戲劇沖突更跌宕。追求聽覺和視覺的民族特色更“入味”。全部採用大型民族管弦樂伴奏,再以現代音樂理念重新編排、配器。以寫實概念打造有農村生活質感的舞台景觀,借助LED,展開匯聚山西層巒疊嶂的高山與潺潺流水的畫卷。

  雷佳:發展的前提是繼承,創新的基礎是守正。對經典的創新發展,是以主題表達和角色塑造為圓心、以時代為延展半徑,畫的“同心圓”。在2015年復排的歌劇《白毛女》中,突出音樂性、歌唱性和旋律性,把一些念白改為多聲部交替的合唱。新增的“我是人”唱段、喜兒和大春的二重唱,是更具人性化的音樂表達。調整樂隊編制,將中國民間絲弦樂、中國戲曲打擊樂、西洋管弦樂相結合,豐富音樂表現力,更貼近年輕人的欣賞品味。

  游暐之:《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是中國民族歌劇的雙璧,具有奠基意義。其經久不衰的魅力,得益於藝術規律的成功實踐、技術層面的探索。復排經典,是在延續這種思維方式和創作方法,處理好經典性與時代性、傳承與創新的藝術辯証課題。

  記者:歷經幾十年有益探索,民族歌劇走出了一條民族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給當下創作帶來什麼經驗和啟示?

  游暐之:民族歌劇是順應時代要求、滿足大眾需要產生的藝術形式,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上世紀4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的腳步走到哪裡,哪裡便有歌劇《白毛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人會唱《洪湖水》,處處齊歌《紅梅贊》”的盛況遍布大江南北。

  民族歌劇的發展,得益於廣納博收、以我為主、與時俱進的創作思維。堅持雅俗共賞的審美取向、鮮明濃郁的民族風格、貼近時代的題材選擇,是重要經驗。

  黃定山:民族歌劇有廣泛的觀眾基礎,因為它呈現的是中國人所置身和創造的生活,表達的是中國人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這啟示我們,既要堅守民族性、大眾化,也要進行當代性的審美實踐,探尋符合當代觀眾審美需求和期待的表現方式。

  雷佳:民族歌劇始終與本民族文化相結合,與大眾欣賞習慣相結合。它的發展,是人們審美需求向綜合化、立體化發展的必然。創作者一隻手伸向傳統,學習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戲曲藝術,另一隻手伸向世界更廣闊的音樂領域。它接中國的地氣,在本土得以扎根、開花、結果。

  民族精神和時代心聲的深情詠嘆

  記者:近年來,革命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成為民族歌劇創作主流,亮點紛呈。用歌劇的形式,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處理和表現重大主題?

  游暐之:民族歌劇的紅色基因是一脈相承的。從《白毛女》到《江姐》《洪湖赤衛隊》《黨的女兒》,再到近年的《長征》《沂蒙山》《紅船》,民族歌劇與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斗爭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緊密相連。它們既是創作成果,也可以看作民族精神和時代心聲的深情詠嘆。革命歷史題材歌劇,開掘的深度往往反映在人物形象的深化上,要注重審美空間和人物心靈空間的雙重拓展,與觀眾共情、共鳴。

  現實題材歌劇創作,難在“現實”二字,藝術虛構應該符合人們對現實的認知理解。在創作中,要避免不切實際的拔高、貶低或者淺嘗輒止,處理好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關系。

  黃定山:歌劇的綜合性決定了其豐富性。它的藝術高度與革命歷史題材的思想深度,珠聯璧合。創作者要在千軍萬馬、大氣磅礡中尋找恢弘浪漫的情感澎湃,通過情感的方式表達主題,而非概念和說教。

  要利用歌劇的抒情性特征,調動多種手段,以情動人。歌劇《沂蒙山》中,主人公海棠目睹舅舅孫九龍的舍生取義,站在16米高的頂台上,唱出《無情的風雨》詠嘆調,“無情的風雨,哪怕陽光陷落,我挺身像你一樣,再不會躲!我挺身像你一樣,你就是我!”飾演百姓的60人合唱團也站在山上,如雕塑般。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沂蒙山從舞台表意升華為精神塑像,它是用生命鑄就的精神之塔。再如,我們近期創排的歌劇《紅船》,展示中國共產黨從浙江嘉興南湖一條小船上誕生,開天辟地、革命啟航的光輝歷程。雖然隻有兩幕六場戲,但我們設置了48個場景。運用蒙太奇手法,在戲劇結構上強調多空間、多層次的營造。運用多媒體為創作插上想象的翅膀,亭台樓宇、湖面波光、漫天花雨,渲染逼真而浪漫的戲劇效果。

  用歌的韻味、劇的魅力,體現中華音樂文化辨識度

  記者:民族歌劇音樂從中國戲曲和民族民間音樂取材,曾創造性地解決了人物音樂形象與音樂戲劇性的兩大難題。如何探索民族歌劇獨特的藝術語言?

  雷佳:民族歌劇的行腔雕琢融合戲曲和民族民間音樂的表現手法,表演融匯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等表現手段。比如,我在歌劇《木蘭詩篇》中飾演花木蘭,在決心替父從軍的情節中,設計加入一段劍舞,讓人物更可信,這也是運用了戲曲的優勢。湖南花鼓戲的求學經歷、去民間採風的思考沉澱,都為我塑造角色打下了堅實基礎。

  民族傳統音樂元素也可以巧妙輔助敘事。如以京杭大運河為故事背景的歌劇《運河謠》,作曲家印青將蘇杭民間採茶調、北方京韻大鼓等元素穿插其中,隨著音樂風格轉化,帶動了以大運河由南向北為路線的敘事視角轉變。

  孟衛東:戲曲、民族民間音樂是中華音樂文化的根基,有很強的審美基礎。借鑒板腔體是民族歌劇的作曲思維“之一”,但不是“唯一”。我們要用歌的韻味、劇的魅力,體現中華音樂文化的辨識度,讓今天的觀眾更樂於接受。

  歌劇音樂要有民族的調式,注重“調性化”、旋律性。從聲樂角度為歌劇添彩,民間音樂往往是靈感源泉。如,歌劇《呦呦鹿鳴》中,姐姐歡迎屠呦呦一幕戲,我將原劇本中兩三句話延伸成一大段戲劇性旋律,引入大段寧波馬燈調,加以變奏。再如,我將熟悉的山歌小曲融入歌劇《紅船》細妹子訴說苦難的唱段,唱出地域風情、人物性格。

  黃定山:民族歌劇要向中國戲曲學習寫意美學。它包括“用歌舞講故事”和假定性的表演手段、虛擬化的表現手法。景為人而設,情因景而生。以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展現民族特色、東方韻味。

  記者:有人將歌劇表演比喻為跳高,故事情節的鋪墊猶如助跑,詠嘆調的抒情如同奮力一躍,形成震撼人心的聲波。由此可見,歌劇的歌和劇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如何更好體現歌劇的戲劇張力,塑造生動典型、“立得住”的人物形象?

  黃定山:中國觀眾大多有“看戲”的審美定勢,更注重故事性,所以要將對戲劇的認知帶入民族歌劇創作。戲劇的落點是“人”,歌劇要寫出人物命運,解決好人物塑造問題。劇本創作絕不能從材料到劇本,而是從生活到故事,到生活中了解所要表現的人和事,寫出愛與痛、舍和得,寫出平凡中的偉大,人物才有生命力。

  要嚴格遵循歌劇基本規律。比如,重唱不是簡單的你唱一句、我唱一句,它是同一個戲劇情境下,兩個角色各懷心事,戲劇動作不同,從而構成重唱契機,這樣設置的重唱才有藝術性和戲劇性。

  孟衛東:是的,音樂的戲劇性、戲劇的音樂性,缺一不可。音樂是對比的藝術。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高高低低、起承轉合。音樂的戲劇性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音樂結構的復雜程度,快慢高低,二是旋律的調式和調性變化。

  歌劇要讓觀眾愛聽、演員愛唱,甚至能讓觀眾哼著某段旋律走出劇場。《白毛女》的《北風吹》,《洪湖赤衛隊》中的《洪湖水浪打浪》,《江姐》中的《紅梅贊》,《黨的女兒》中的《萬裡春色滿家園》……優秀的民族歌劇中大多出現被廣為傳唱的片段。創作者可以有意識地打造歌劇的“記憶點”。從作曲角度看,這樣的唱段最好是分節歌,旋律朗朗上口,唱詞抽象易懂。比如《呦呦鹿鳴》中的“青青的小草”,歌詞既符合戲劇情境,也有詩化的意境。

  雷佳:演員必須認可角色的價值取向,走近人物內心,才能塑造好角色。採風、走基層、深入生活,才能真正懂得我們唱的是什麼、演的是什麼。以歌劇《白毛女》為例,排演前,我們劇組奔赴白毛女故事原型發生地——河北河坊村體驗生活,和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后來歌劇巡演時,我常會想起鄉親們的一張張面孔。把曾經發生在那裡的故事講好,把鄉親們的情感表達出來,成為了我心底的一份責任。

  游暐之:歌劇劇本應該劇、詩並茂,兼具文學性和思想性。好的文學框架能使音樂獲得更大縱深,從而更強烈持久地打動人。比如,“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如同詩歌起興,既是景物描寫,也是人物心境描摹。

  記者:近年來,在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的大力支持下,政府部門和院團投入創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提高。民族歌劇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從創作、人才培養等方面,民族歌劇要補齊哪些短板,未來如何發力?

  孟衛東:要擅於吸收先進的藝術創作經驗,為民族歌劇所用。取他山之石的同時,要強化劇本創作,注意圍繞題材故事進行構思,故事和音樂不能“兩張皮”。有所為有所不為,方能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黃定山:每次劇目公演時,我都會坐在劇場最后一排,觀察哪些反響是出乎意料的,哪些反饋是創作中預判過的。我們對素材、生活開掘的深度,對技術、技巧運用的程度,都將在觀眾那裡得到檢驗,再反作用於創作者成長。

  從歌劇人才培養看,未來還需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目前一些高校的聲歌系存在“重歌不重劇”傾向,對演員的戲劇課程設置不夠系統,缺乏戲劇表演、形體訓練。編劇、作曲、導演的人才培養知識結構也要更全面。

  游暐之:希望創作者有打造精品的決心,也有做鋪路石的勇氣。鋪路石越多,地基就越扎實,在夯實地基上再起高樓,便更加穩固。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7日 20 版)

(責編:劉穎穎、丁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
  3.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4. 全國就業人員達7.5億
  5.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