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馬非凡馬 猶自帶銅聲

海  飛

2020年12月01日05: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海陽和棲霞地處膠東半島腹地,也是作家劉海棲名字的由來。文學與故鄉,從不分離。故鄉的名、故鄉的魂,始終烙印在劉海棲心靈深處,既成為他為孩子創作時的不竭靈感,也成為他走向兒童文學世界的堅實基礎。

  在世界文學版圖上,不乏作家用經典作品創造出的獨具文學內涵的地標:聶魯達和黑島、肖洛霍夫和頓河、海明威和他夢想的乞力馬扎羅,等等。山東是文化底蘊深厚、名家名作迭出的文學寶地。除了莫言的高密、張煒的龍口,劉海棲帶我們進入一個名為“山水溝街”的迷人街道。從《有鴿子的夏天》開始,他的深情始終沒離開過這條童年的街道。

  《街上的馬》中,劉海棲再現了山水溝街。在這條街上,買一塊肉、換幾塊煤球都暗含人情社會的微妙情誼﹔孩子們玩一把鋼鈴車威風十足,敢沖著大人喊“小心被撞”﹔修臉盆、糊頂棚都是厲害活兒,讓街坊敬畏三分﹔男孩們的俠義之心,老一輩對原則的恪守,老少鄰裡、代際的關愛與互助,都讓這條街道充滿童年之真與人情之美。

  作家通過書寫自己的童年,給予當代少年兒童認識歷史的機會,是必要的。以劉海棲書寫山水溝街童年生活為代表,這一創作類型正走向愈加生動、成熟、開闊的境界。

  這部作品刻畫出一組陽剛男孩的文學群像。劉海棲筆下這群少年,個個有性格、個個非“凡人”,讓人看到他們身上的神氣、硬氣和骨氣。何健沉下心來學著“做出一台礦石收音機”,大亮子帶著一群頑童從自娛自樂的“練塊”中樹立保護他人甚至“拯救世界”的理想。這群男孩中,還有愛養鴿子的、愛畫畫兒的、愛吹笛子的,每個男孩都從自己的愛好和堅持中獲得力量。尤其當這種力量是從物質匱乏年代生出的時候,顯得更為珍貴。

  這是一系列的成長故事,是對天真純粹童趣的回歸。且看何健受了欺負時,作為敘述者的家豪的內心沖撞:“這事叫我特別窩囊,就這麼叫人家欺負了!”“我要是像大亮子那麼壯,那麼會摔跤,那誰都不敢欺負我了,我也能保護何健了!”這樣剛硬、不服輸的男孩形象,對今天的我們如何培養男孩品格、培育擔當精神是有啟發的。

  書中何健這個形象尤其值得重視。兒童文學不乏關於殘障孩子的書寫,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不多,足見寫作難度之大。這與作家本人的兒童觀、價值觀有很大關系。劉海棲富有愛心卻不濫同情,能夠以平等、寬容的姿態對待弱勢群體。所以書中的何健雖然是一個殘障男孩,卻是精神上的強者,影響和鼓勵了他身邊的人。如此少年,不禁讓讀者肅然起敬。

  《街上的馬》為中國兒童文學貢獻了一批神氣活現的男孩形象。生動深刻的人物性格、擲地有聲的人物語言,使一幅中國男孩的群像躍然紙上,呈現一派英姿勃發的景象。劉海棲語言大氣洒脫,妙趣橫生,充滿機警的幽默,有明顯的辨識度,為作品增色許多。

  劉海棲屬馬,對馬情有獨鐘,《街上的馬》經歷幾次易題才最終確定。我們不妨這樣解讀:屬馬的劉海棲,寫了一個由屬馬的男孩創造的“萬馬奔騰巷陌裡,龍馬精神終成器”的故事。唐代詩人李賀也愛馬,曾寫過《馬詩二十三首》,我尤愛“此馬非凡馬”“猶自帶銅聲”這兩句。馬,街上的“馬”,多好的意象!這是從鄉土社會中走出的中國男孩陽光向上的象征,更是一往無前、呼嘯奔騰的勇敢精神的象征。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1日 20 版)
(責編:牛鏞)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
  3.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
  4.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5. 激發短視頻的正向社會價值(人民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