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戧金蓮瓣形朱漆奩“仕女消夏圖”蓋面 |
![]() |
南宋素髹黑漆食器(1972年上海寶山月浦南塘宋代譚思通夫人鄒氏墓出土) |
![]() |
南宋戧金蓮瓣形朱漆奩(1978年江蘇武進5號宋墓出土) |
![]() |
南宋蓮瓣形漆托盞(1991年江蘇江陰宋墓出土) |
核心閱讀
素髹漆器,又稱“無文漆器”,強調漆色之美,無紋飾之綴,是漆器中最為簡約、承襲時間最久的類別
宋代是素髹漆器集大成時期,品類豐富,出土數量大盛於前,在歷代素髹漆器中堪為典范
在宋代文人清新雅致的審美思想影響下,素髹漆器形成了獨具時代氣息的特征
以現代人眼光看,宋朝的美學類似於“極簡風”,這一風格很好地體現於宋代素髹漆器中。近日,湖南省博物館舉辦的“閑來弄風雅——宋朝人慢生活鏡像”展覽上,一套素雅清髹的漆食器引人注目,讓人們品味到宋朝人追求清新高雅的文化意趣。
一席饌器,一色素髹
這套漆食器1972年出土於上海寶山月浦的譚思通夫婦合葬墓。在譚思通夫人鄒氏墓室中,考古人員發現隨葬各種金銀器、漆器70余件,其中素髹漆器10件:酒盞、圓盤各2件,漆缽1件,用於盛放酒、菜﹔同類小碟4件。造型簡潔,胎體輕薄,素髹黑漆,漆質醇厚,器面锃亮,雖無紋飾,但細節考究。盞體圓潤,圈足餅狀,腹呈弧形,有一種韻律感。圓盤敞口,弧腹,圈足,雖無紋飾卻有雅韻。小碟盤口微敞,內略呈弧形,平底,簡約中透著精致。此外,還有1件點心圓盒,外表質朴,內蘊巧思,盒內有S形隔斷將器內格局一分為二,一格髹黑漆,一格髹褐紅漆,為盛放各類酒食點心的器具,兼具實用性和美感。
據墓志記載,宋承務郎譚思通為宋文官七品階,屬於殷實之家。所出土的整套漆食器,胎質輕薄,清雅素髹,造型簡潔,漆色光亮,是反映這個時期一色素髹漆器水平的標准器。
重漆色之美,無紋飾之綴
在江南地區的考古發現中,宋代漆食器十分豐富。此次展出的漆器最大特點為朴質無華的素髹漆器。用漆漆物謂之“髹”,素髹即所謂單色漆器,《髹飾錄》稱“質色”“單素”。這種漆器又稱“無文漆器”,強調漆色之美,無紋飾之綴。素髹漆器是漆器中最為簡約、承襲時間最久的類別。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天然漆並利用它髹涂器具的國家,距今已有七八千年歷史。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遺址出土的朱漆碗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久遠的一色素髹漆器。以后各個朝代均有素髹漆器出現。宋代是素髹漆器集大成時期,品類有碗、缽、盤、碟、盒、奩等生活日用品,也有雅致風物古琴等,出土數量大盛於前,在歷代素髹漆器中堪為典范。
素髹有一色、異色之分。宋代一色素髹漆器有黑、朱、紫、綠和金漆等色。異色素髹,有表裡異色,或表裡同色、圈足異色之分,還有漆層異色。
朱、黑二色沿用時間最長,二色可單獨使用,也可同髹於一器。朱髹漆器給人以強烈視覺沖擊,渲染出喜慶氣氛,廣受歡迎。宋代漆器尚朱,紅色漆器品格甚高。宋代禁朱漆法令不斷,朱漆受到嚴格限制,所以,目前出土異色素髹漆器中,幾乎無通體朱髹漆器。
宋代素髹漆器還有一個特點,喜在器外壁或器底以朱漆寫銘文,說明漆器制作地點。此次還展出了江蘇常州麗華新村出土花瓣式漆食盤,敞口,盤壁為二十八瓣花形,平底,寓實用性與欣賞性於一體。內髹黑漆,外髹朱色漆,漆層較厚,光潤勻和。盤內底朱書“湖州西王上三”六字。湖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南宋時期湖州是都城臨安輔京,因臨近都城,大批官宦、巨商、富戶前來定居。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官營和民營漆器作坊並存,民用漆器手工業普及,涌現了不少漆器制造行,從事漆器買賣交易。據《東京夢華錄》載,宋開封有漆行和漆店,《夢粱錄》也記述當時臨安漆鋪林立,城內大街及諸坊巷“連門俱是”,“湖州西王上三”銘文漆器的出土就是一個例証。
宋代制胎工藝進步,圈疊法大盛,素髹漆器幾乎都為圈疊胎制作而成,由此引發了漆器藝術的變革。所謂“圈疊法”,是將“木片裁成條,水浴加溫,彎曲成圈,烘干定形后,一圈圈累疊,膠粘成型,經打磨后,再上灰髹漆”,經多次刮灰和髹涂底漆打磨后,即制成一件薄、輕的漆器胎型。這種做法的優點是將各圈接口錯開,從而分散木材的張力,器物則不易變形。最早發現“圈疊胎工藝”與南宋譚思通夫婦合葬墓這批素髹漆器有關聯,其出土時有殘損。當年,文物修復工作者吳福寶帶領上海博物館修復團隊因為修理這批實物,發現了漆器制作中的“圈疊胎工藝”,復原了工藝流程,對文物界影響很大。
慢工出細活,古淡有真味
“器以載道”是中國古代制作器物所遵循的造物思想。“格物致知”的理念漸漸滲入宋代美學思想中,在工藝上表現為托物言志、移情於物。
縱觀宋代手工藝品,無論冰肌玉骨的單色瓷、淡雅質朴的紡織品、朴實無華的素髹漆器,還是簡潔雋永的家具,往往造型簡朴、不修繁飾,卻有較高的工藝美學思想和審美價值。
宋代也是審美轉型時代,即由唐代相對奔放熱情、色調熱烈的審美轉向相對靜心平淡、色彩典雅。素髹漆器是這時期藝術風格典型代表。
宋代素髹漆器最大特點是“素”字,不僅代表著素雅與簡單,也代表著“少就是多”的用色理念,其溫潤內涵的特質與宋代文人溫文儒雅的品性相得益彰。以譚思通夫婦合葬墓出土整套漆食器為例,其不施任何繁飾,不求過分華麗,這是一種與宋代整體工藝美術“雅”的風格相契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現了宋人理性、內斂的人生態度。
宋代素髹漆器在造型上進入一個“求變”新階段。“變”不隻體現在器形種類的多樣,更體現在器物造型曲線的豐富。宋代以前歷代漆器未出土過起棱分瓣器物。起棱分瓣器物的興起一方面取決於易於表現多曲造型的“圈疊胎工藝”成熟,另一方面社會審美取向不可忽視。宋朝以降,文人畫中花卉題材明顯增多,對“花中四君子”的描繪與贊美成為造型趨同的間接原因,金銀器、陶瓷器的花口、花足、花身造型相伴而來,不勝枚舉。而金銀器錘揲技法的產生又為其他器物多曲造型起到示范作用,其他材質器物爭先仿效貴金屬成為造型趨同的直接原因。如江蘇常州出土圈疊胎花瓣式漆食盤,盤壁為二十八瓣花形,器身隨花口分瓣起伏,花瓣曲度優美流暢,堪稱上品。對花瓣形態的鐘愛不光體現在素髹漆器上,在宋代雕漆和戧金漆器中也有體現,從中可見宋人“求變”創新、追求美好生活的積極態度。
宋代制漆工藝精細,對生漆質量要求嚴格。據南宋詩人趙蕃《驗漆》一詩記載,當時檢驗生漆方法繁復:“好漆清如鏡,懸絲似釣鉤。”用灰工藝上,宋代多數漆器有較厚漆地仗,灰底含漆量很高,非常堅固。樂器制作中宋人已能用透明漆調制出純度、硬度都適中的純朱色漆。素髹漆器看似簡單,實則制造復雜,耗時很長,可謂慢工出細活。
所謂“古淡有真味”,在宋代文人清新雅致的審美思想影響下,素髹漆器形成了獨具時代氣息的特征。它們與人們日常飲食起居息息相關,造型簡潔雅致。總之,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沉澱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讓千年后的人們得以領略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慢生活的態度。
(作者為湖南省博物館研究員)
制圖: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