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精品佳作助力戲劇市場重啟

2020年12月27日09:2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精品佳作助力戲劇市場重啟

實景園林版昆曲《牡丹亭》劇照 資料圖片

 

陝西人藝版《白鹿原》劇照 資料圖片

 

川劇《蜀風雅韻》劇照 資料圖片

 

小劇場黃梅戲《美人》劇照 資料圖片

 

  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的逐步好轉,全國各地的劇場在沉寂了大半年后又陸續向觀眾重新開放,觀眾們再次獲得了回歸劇場、盡享視聽盛宴的機會。一個個劇場的大門重新敞開,一張張舞台的大幕再次開啟,全國各地的觀眾滿懷激動、熱情踴躍地走進了劇場,與闊別數月的戲劇重逢,與許久不見的舞台相聚,使國內的戲劇演出市場在短暫的休眠之后,迎來了全面“復興”的蓬勃生機。

傳統戲曲釋放當代價值

  今年演出市場開放后,在上海,實景園林版的昆曲《牡丹亭》備受追捧、一票難求﹔在江蘇,江蘇省昆劇院以蘇州虎丘景區“千人石”為演出場地,現場表演《牡丹亭》《玉簪記》《長生殿》等經典劇目,同樣引人注目﹔在四川,成都蜀風雅韻劇院推出的川劇《蜀風雅韻》,讓身懷絕技的名角名家回到了民間﹔在浙江,小劇場黃梅戲《香如故》《美人》,把傳統黃梅戲與現代戲劇融合,在杭州西溪濕地上演……

  這些作品讓觀眾不僅領略到了戲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且還收獲了傳統美與現代美交相輝映的全新觀演體驗。為了滿足當代觀眾的審美期待,順應新時代戲曲觀眾審美需求的發展與變遷,國內不少戲曲院團都在創作中不斷將傳統元素進行創新轉化,使傳統戲曲呈現出新氣象、煥發出新活力,吸引了不同審美需求的觀眾走進劇場,在近距離的觀演中感受戲曲藝術的魅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實景實情演繹的昆曲《牡丹亭》,讓昆曲與江南園林“相遇”,演員與自然環境“互動”,既有傳統戲曲的原汁原位,又可以看出創作者對於現代觀眾品位的解讀﹔匯集川內名角出演的川劇《蜀風雅韻》,糅合了川劇與民間特技的表演,將川劇折子戲以及滾燈、變臉、吐火等絕活與傳統雜技、胡琴獨奏、手影戲、杖頭木偶等民間技藝相結合,風格別樣,讓觀眾在我國眾多表演藝術形式的有機碰撞中感受到了超越傳統美學的藝術氣息﹔小劇場黃梅戲《香如故》用傳統的戲曲形式演繹了一個改編自真實新聞事件的故事,劇作者首先被所讀到的新聞人物感動,敏銳嗅到了其中蘊含的戲劇張力,繼而大膽用黃梅戲的唱腔代替尋常思路中的“說話”,以詮釋都市小劇場題材的小而美,生生蹚出了一條小成本黃梅戲的創新發展之路。

  戲曲創作者們將古典美學與現代劇場元素相融合,既追求深度挖掘傳統戲曲的藝術內涵、充分展現民族文化的神韻,又注重以傳統演劇形式彰顯時代精神,在改革與創新的探索中積極挖掘和釋放著傳統戲曲的當代價值。當下舞台上的戲曲不光能夠滿足現代觀眾審美的多樣化,還能使其超越內在的藝術生命周期重煥光彩,持續不斷繁榮發展。

經典名作集中發力

  12月19至20日,國家話劇院的經典劇目《四世同堂》剛剛結束了在北京的演出,登上了上海保利大劇院的舞台,繼續著一票難求的盛況。觀眾們透過舞台上的京腔京韻與市井風貌,穿越時空與老舍筆下的生活相遇,再次感受平民史詩經典。12月25至26日,陝西人民藝術劇院重排的經典劇作《白鹿原》再次登上西安的舞台,演員們運用陝西方言進行原味演繹,深度還原了關中平原農村的民俗風情與社會生活。還有11月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出的現代版《原野》,10月在北京首都劇場演出的曹禺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家》,9月,為紀念曹禺110周年誕辰,北京人藝集齊實力班底上演的《雷雨》……

  經典名劇在全國各地舞台上不斷發力,創作者們或以復排,或以創新的方式使其各美其美、百花爭妍,使經典的魅力延續,散發出時代的光輝,推動了后疫情時代我國劇場的復蘇與振興。

  經典名劇是人類的精神寶藏,它具有多向度、多層次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以排演經典名劇聞名的北京人藝曾深受郭沫若、老舍、曹禺、田漢等劇作家的孕育滋養。疫情之后,北京人藝上演的《雷雨》《家》《洋麻將》《小井胡同》《古玩》等劇雖然曾數次被搬上舞台,但仍能受到觀眾的追捧喜愛,久演不衰。

  究其原因,與北京人藝的創作始終同人民血脈相通是分不開的。疫情之后,北京人藝結合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實經歷,緊鑼密鼓地排演了原創話劇《社區居委會》,這部記錄“中國防疫經驗”的作品甫一演出,觀眾在其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眼淚與真情,心靈的共振自然使得劇作收獲好評。

  此外,經典名劇本身具有持久生命力與永恆魅力,當實力派的青年演員、資深的藝術家和老戲骨們與其相遇時,往往能夠創造出如虎添翼的藝術效果。今年,北京人藝安排藍天野在話劇《家》中演繹反派馮樂山,創造了93歲高齡登台的奇跡,藍天野把這位外表風雅內心淫佚、陰險毒辣的“偽善人”刻畫得入木三分,觀眾由衷喜愛。

  劇作者們在反映當下、記錄歷史的藝術創作過程中,創造出了不少既具真實力量,又富含當代思索的藝術精品。他們不光原汁原味地傳承著歷史的經典,還用真情實感創造著時代的經典。

實驗戲劇不負期待

  12月5日、6日,由保利·央華戲劇創作的連台戲《雷雨》《雷雨·后》在海南首演,該劇是以中西結合的創新方法演繹經典的實驗作品。此外,早在今年8月,音樂戲劇“河樂隊”《流浪之歌》就已登上了北京的舞台,整部戲以16首風格各異的民謠歌曲串聯,在充滿童話的故事中,以“流浪”為主題把音樂帶到了戲劇舞台上,進行了跨界融合。10月1至10日,在上海上演的沉浸式戶外實驗戲劇《簡·愛2.0》以黃浦江畔的空中露台為舞台,對原著的時間和地域進行了現代化的戲劇處理,讓觀眾沉浸在夜上海的文化空間中重溫世界經典。

  連台戲《雷雨》《雷雨·后》打破了觀眾的觀演習慣,讓觀眾在一天之內觀看到了曹禺和萬方父女兩代不同創作者的創作風格,站在兩代人、兩個時代的不同角度去體察人性、感悟人生。它在“極簡”的舞台環境中,迫使演員將表演發揮到極致,帶給觀眾具象與意象一致的觀演感覺,觀眾獲得了超越常規的藝術欣賞效果。《流浪之歌》則具有溫暖的內核,它精心選取與劇情完美貼合的歌曲,使觀眾在動人的旋律中走近人物,走向劇中的生活。音樂自然地流淌在詩化的戲劇張力之中,觀眾獲得耳目一新的體驗之余,更不由聯想到疫情下的今天,人們彼此相近、感受溫暖、傳遞溫情的生活。實驗戲劇《簡·愛2.0》將舞台延伸至戶外,讓觀眾走出了傳統的劇場,在非舞台結構的空間裡真實還原劇中的本真體驗。它消弭了戲劇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使觀眾能夠在近距離、多角度切換的觀演過程中進入戲劇情境,參與互動。

  實驗戲劇從踏上中國土地的那一刻就以創新的精神掀起了與傳統戲劇不同的創作熱潮。不少大膽挑戰傳統、勇於探索藝術邊界的先行者,帶著全新的戲劇觀念,抱著創新超越的心態,不斷在劇場進行著探索、革新和實驗,創造出了許多創意新奇、自由有趣的戲劇新品。如今,國內的實驗戲劇創作已吹響了復蘇的號角,多姿多彩的實驗戲劇作品在全國各地的舞台上以別具一格的演劇方式、多樣化的表演風格和求新求變的表現形式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不同程度地對當代中國戲劇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新的路徑與方向,推動著中國現代戲劇藝術的持續繁榮。

  目前國內的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全國各地的劇場文藝生活正在加速重啟,觀眾們正積極、熱情地走進劇場,彌補文藝生活空白期留下的觀劇遺憾。龐大的演出市場需要制作精良、精心打造的戲劇精品,千萬雙眼睛注視著戲劇舞台,數億顆心靈更是在專情地等待,渴望能夠得到戲劇佳作的淨化與滋養。在后疫情時代的當下,中國戲劇迎來了全新的生機,此時票房的繁榮已不在話下,我們更期待的是能夠有高品質的戲劇精品奉獻給全國觀眾,有更多能夠培養審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的好戲活躍在舞台上。

  (作者:劉宏偉,系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講師、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博士后。本文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后期資助項目“中國演劇風格的思索與實踐研究”﹝批准號20JHQ050﹞階段性成果)

(責編:蔣波、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