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2021年01月19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法國阿維尼翁老城的建筑得到了細心保護,同時這片區域也修建了無障礙通道、各類商店和飯館等,滿足附近民眾的生活需求。圖為舊城牆附近的一家小餐館。本報記者 劉玲玲攝

游客在法國巴黎近郊凡爾賽宮的鏡廳內參觀游覽。新華社發

泰國大城古城內景。本報記者 趙益普攝

意大利首都羅馬北部100多公裡處的白露裡治奧古城,是當地的游覽勝地。本報記者 韓 碩攝

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在開發建設時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運用現代技術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利用,不僅增強了人們對歷史文化的感知,而且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讓文化遺產展現新的活力

意大利

“好好利用不失為最好的保護方法之一”

本報駐意大利記者  韓  碩

在意大利首都羅馬,目前通車的地鐵線僅有兩條半。原計劃於2015年完工的地鐵C線在施工時遇到多處地下古跡,竣工時間一拖再拖,被稱為歐洲“工期最長”的地鐵線路。在意大利,工程建設中若挖出文物,工程需立刻停工,先進行文物發掘和搶救,再視情況更改工程圖紙或取消工程。

意大利目前擁有54處世界文化遺產。漫步在文藝復興之都佛羅倫薩、“永恆之城”羅馬或是水城威尼斯,氣勢恢宏的建筑、精美絕倫的壁畫、歷經千年的殘垣斷柱比比皆是,一巷一廊、一磚一瓦,都傳遞著古老的氣息。

為了守護文化遺產,意大利建立了一整套文化和自然遺產法律體系及嚴密完備的規章制度。1909年,意大利針對歷史、藝術、建筑作品保護頒布法令﹔194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寫入憲法。當地100年以上歷史的建筑物,未經批准不得拆毀或改建,內部裝修也須經文物部門檢查、鑒定和批准﹔除非特批,舊市區原則上不再增加新建筑﹔規模稍大的城市要圈出古城區,限制車輛進入﹔政府每年將當年稅收的千分之八用於文物保護。

“意大利人對古建筑和古城充滿虔誠,用心守護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物已經成為國民的公共道德,也是一種民族自覺和社會責任。” 意大利文物保護修復高級研究院院長路易·費加齊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意大利在學前教育中,就會向孩子們普及熱愛文化、珍惜文物傳承的理念。”

“好好利用不失為最好的保護方法之一,意大利不少古建筑仍作為辦公場所或住宅使用。以羅馬為例,總統府奎裡納萊宮和總理府基吉宮都始建於16世紀。這些古建筑保持著數百年前的面貌,通過內部翻新加固,以適應現代居住辦公需要。”路易·費加齊介紹,對這些老樓的利用需恪守文物保護規定,如必須階段性維護,翻新時不可變動門窗顏色、材質等。

為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難題,意大利政府自1994年起開始實施遺產“領養人”制度。在保留遺產所有權、開發權和監督保護權的前提下,由私人管理方通過市場運作,將文化遺產的潛能充分開發,實現盈利,收入將反哺遺產保護。

自1997年起,意大利在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都會舉辦“文化遺產周”活動,所有國家級文化和自然遺產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通過舉辦歷史和文化題材的音樂會、研討會等數百項活動,提高公眾對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和藝術修養。目前,意大利共有包括“我們的意大利”“意大利古宅協會”“意大利古環境協會”在內的數十個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組織,它們不僅為古舊建筑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還承擔了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組織進行交流和資源共享的工作。

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城內古建筑鱗次櫛比。早在1988年,這裡便成立了著名的建筑考古實驗室。實驗室裡,數字攝影測量、剝蝕分析、石質材料修復等日臻成熟的修復技術,守護著這座古城。

博洛尼亞大學、羅馬大學、都靈大學、米蘭布雷拉美術學院等意大利高校,都有歷久悠久且世界領先的考古學、文物保護與修復方面的高等教育及專業,為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的日臻完善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智力支持。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僅需要維持原貌,也需要做好創新。”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策展人、考古學家阿米莉亞·梅娜向記者表示,“在如今的古建筑保護工作中,意大利興建了全國科技保護維修中心,在對全國古建筑細致普查、調研的基礎上建立了完備的古建筑數據庫。同時,3D打印、3D建模、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圖像處理、數字攝影測量、數字資料庫等先進科技,也被不斷研發並積極運用到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不僅如此,意大利也和其他國家分享相關先進技術。”

意大利佛羅倫薩繪畫藝術學院終身院長克裡斯蒂娜·阿迪迪尼表示:“文物藝術品不會說話。我們努力保護並利用文化遺產,讓它們講述人類歷史中那些深遠、偉大的故事。”

(本報羅馬電)

法  國

充分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的社會教育功能

本報駐法國記者  劉玲玲

法國南部小城阿維尼翁以其戲劇節而負有盛名。在7—8月的戲劇節期間,游客往往超過20萬,讓這座依然保留著中世紀道路格局、擁有上百處歷史建筑的老城煥發活力。無論是斑駁古老的城牆,還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教皇宮及阿維尼翁橋附近區域,都印証了當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阿維尼翁老城是法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雙管齊下”的縮影。根據法國文化部的數據,目前法國近4.5萬座建筑物和26萬件文物被列入國家遺產保護名單,另設有上百個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區域”。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能較好保存原貌並成為當地旅游熱點,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法國先進務實、不斷完善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律體系。

早在1830年,法國便成立了專門研究歷史建筑的國家機構。1840年法國文物建筑管理委員會誕生,負責對歷史文物建筑進行技術分析與修復。同年,法國頒布《歷史性建筑法案》,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物保護相關法律。1913年,法國正式通過《歷史古跡法》,對“文物建筑”的概念進行了法律界定,並明確規定文物建筑因關乎公眾利益而受到保護。在該法基礎上,法國陸續推出其他法律法規作為補充,例如1930年通過的針對歷史景觀地保護的《景觀地保護法》,對自然景觀以及城市中的特色景觀予以保護。

法國政府不僅通過立法保護文化遺產本身,還關注文化遺產周圍區域以及所在城市的整體保護。1962年,法國時任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推動制定了旨在保護歷史中心城區的《馬爾羅法》,包括阿維尼翁在內的法國多個城市的老城區都受益於該法。該法在老城區設立“保護區”,對區域內文化遺產保護和用地規劃進行了詳細規定,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維護了文物建筑所在區域的歷史和美學價值。

“如果歷史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發生沖突,政府會選擇前者。這樣的理念對法國來說意義深遠。”巴黎歷史遺產基金會負責人若弗魯瓦·沙馬斯介紹說,為保護巴黎塞納河畔歷史建筑群,巴黎市政府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大規模城市建設過程中沒有拆除舊建筑,而是在巴黎近郊發展了新的建筑空間,建設了拉德芳斯商務區,最大程度保護了歷史遺產的風貌。塞納河畔建筑群也在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近年來,法國政府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已不僅僅局限於修復和維護,而是基於社會經濟、生態保護、城市建設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慮,實現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再利用,使其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漫步阿維尼翁歷史遺跡染匠街,沿路可見法布爾故居等保存完好的歷史建筑。

法國各地政府還充分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的社會教育功能,鼓勵更多歷史古跡向公眾開放。包括盧浮宮、奧賽博物館在內的大多數博物館對26歲以下青年免票,每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可免費參觀。每年9月的歐洲文化遺產日,法國上萬處文化遺產免費向公眾開放。人們在了解國家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增強了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

(本報巴黎電) 

泰  國

“保護好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根”

本報駐泰國記者  趙益普

在泰國首都曼谷以北約80公裡,湄南河、華富裡河、巴塞河三河交匯,形成了一個天然河流島。漫步島上,一座座古老佛塔和寺廟,磚紅色的殘垣斷壁飽經風霜,訴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這裡是泰國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大城古城遺址的所在地。

大城古城始建於1350年前后,是泰國歷史上第二個封建王朝大城王朝的國都。14至18世紀,大城是一座繁榮富裕、人口稠密的大都市,同時也是重要的商業和宗教中心,僅主島區域的各式建筑就有超過3000棟。1767年,大城因戰爭而損毀,隻有石質佛塔、寺廟和宮殿得以保存。

從1935年開始,泰國文化部藝術廳陸續開展對大城古城遺址的挖掘和保護工作。1976年,泰國政府宣布在古城遺址基礎上建立大城歷史公園,在大約20年的時間裡,公園逐步從原有的289公頃擴大到了480公頃,最終覆蓋全島以及周邊部分村鎮。1991年,大城歷史公園最初的289公頃區域,包括瑪哈泰寺、玉佛寺、柴瓦納蘭寺等重要遺跡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大城古城遺址成為泰國僅有的3個歷史類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歷史悠久的大城古城見証了泰國民族藝術誕生的杰出時代。

大城歷史公園園長素甘雅告訴本報記者,對大城古城遺址進行考古挖掘和保護利用,是為了讓泰國民眾更好地了解和認識本國的文化歷史。“大城王朝距離我們200多年了,但泰國的民族傳統流傳至今,保護好大城古城,就是保護好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根。”素甘雅說。

泰國已通過數部法案,加強對大城歷史公園的規劃管理。泰國政府2018年出台《大城歷史公園保護和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7)》,建立大城古城保護和發展委員會,由政府每年劃撥專門預算。

目前,大城歷史公園有宮殿、寺廟、佛塔等遺跡500多處。“大城時代的很多建筑都是木質雕刻和石質壘砌相結合的,修復這些建筑對工匠技藝要求很高。”大城歷史公園考古研究員査雅達告訴記者,泰國文物修復專家擅長木雕,在石質構件的補充和還原技術方面還比較欠缺,因此經常邀請其他國家的專家參與修復公園內的遺跡。

泰國文化部藝術廳廳長阿南表示,大城文明是全人類的財富,文明隻有交流互鑒才能得到發展,通過增加國際合作,大城歷史公園文物將得到更好修復。

如今,大城歷史公園已成為泰國著名旅游景點。據統計,大城每年的游客達到800萬人次,其中70%是泰國游客。為充分發展當地旅游業,泰國政府在大城古城周邊劃定了3類區域,要求所有新建筑高度分別限定在8米、12米和15米以內。

泰國國家旅游局公關專員披波對本報記者表示,大城王朝是泰國藝術傳統走向成熟的時期。在修復和保護大城古城遺址的基礎上發展旅游業,不僅能促進經濟增長,而且可以弘揚和傳播泰國傳統文化,讓大城古城充分實現其當代價值。

(本報大城電)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9日 18 版)

(責編:孟麗媛、劉穎穎)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