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圖片來源: |
嶺頭下,赤坎村,王友帆醫生正在給村民量血壓、測血糖。他來到陳阿公家,發現陳阿公的腳紅腫潰爛,王醫生的眉頭一下皺了起來。
陳阿公83歲,與78歲的陳阿婆相依為命。他得糖尿病20多年了,經常亂吃藥,疼的時候吃一點,不疼了就不吃,導致情況越來越嚴重。眼下的紅腫潰爛,正是嚴重的糖尿病足。王醫生通過“醫共體”聯系專家,為他做過手術。可是沒多久,陳阿公的另一隻腳又出現了潰爛跡象。王醫生凝視著他的腳,重新給他配了藥,在原有兩種藥的基礎上加了3種。同時,每周兩次為他清理傷口,減輕疼痛。
辛苦一點,對王醫生來說沒有什麼。他隻有一個心結,就是陳阿公如何能按時定量吃藥。
“5種藥,不同時間服用不同的藥,我就擔心他們記不住﹔特別像高血糖對吃藥要求很高,吃少了血糖控制不下來,吃多了容易出現低血糖。”王醫生寫了醫囑,又悄悄扔了,因為很多上歲數的老人不認字,任憑王醫生手裡拿著藥,一字一頓地跟他們說,他們還是懵懵懂懂。這樣子,王醫生實在放心不下。
王醫生對農民有感情。他本是農家出身,是當年村裡第一個考上中專的人。離家時,父母叮囑他將來要做個有良心的醫生,多為老百姓著想。畢業后,他到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人民醫院當醫生,幾年前港南分院成立時,被調去當了副院長。到了港南后,他經常在村裡轉,來到床頭為阿公量血壓,坐在門檻上為阿婆測血糖。赤坎、大域、官塘、小金山……那一片村庄他不知跑了多少次。
他尤其留心那些得了高血壓、糖尿病的老年人。眼下,基層醫療的重心轉向健康管理,每個醫生包干一個片區,那些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是重點服務對象,叫“慢病管理”。得益於政策好,全縣農村老人高血壓、高血糖的基本藥物都免費了。可是老人年紀大了,記性不好,有的又不識字,按時定量吃藥這樣的小事,竟也成了問題。王醫生發現,不管跟他們叮囑多少遍,剛一離開就又追出來了,還常常追到村口問。有時候忘了怎麼吃,就亂吃一通,把高血壓的當高血糖的吃,本該中午吃的早晨就吃了,吃多吃少更是沒個准。
王醫生是個有耐心的人,在縣人民醫院工作時,他值班時診室的門口總是圍滿了人。他說,人的能力有限,但態度好一點總是可以做到的。可是,縱使醫生的耐心再好,醫術再高,患者不遵守醫囑,又怎麼能治好病呢?這是王醫生之前從沒碰到過的。
陳阿公潰爛的腳和那些老人巴望的眼神,反復縈繞在王醫生的腦海中……怎麼能讓老人吃對藥?
一天中午在辦公室午休時,他在一張海報上若有所思地涂著畫著,忽然茅塞頓開——可以用畫圖的方式表示吃藥的時間和數量啊!他大喜過望,根據鄉村生活習慣,分別畫了公雞、太陽、月亮,代表早晨、中午、晚上,后面貼上不同藥物的標簽,每種藥下面畫不同數量的小圓圈,一個圈代表一顆藥,兩個圈代表兩顆……
他畫好圖,立即來到陳阿公家,耐心講解了自己的“畫”,還幫他們貼到牆上。陳阿婆一看就笑了,點著頭說:“雞叫起床是早晨,太陽大了是中午,月亮上山是晚上。曉得了曉得了。”
事實証明,這招很管用,從此陳阿公再沒有把藥搞錯。
此后,王醫生每每碰到有這種需要的患者,都耐心為他們“畫畫”。村民們滿心歡喜,得了王醫生的“畫”,就像得著了寶似的,都說那“畫”好看好懂。從此王醫生的窗口經常在深夜裡亮著燈,照著他伏案作畫的身影——他變成了一名“畫家”。
一段時間后,很多老人的家門口陸續貼上了王醫生的畫,大伙兒給它起了一個形象又有趣的名字,叫“公雞下蛋圖”。他們說,王醫生哪,一張圓圓臉,一副好心腸。聽到人們的夸贊時,王醫生憨憨地笑著說:“這是咱們的緣分!”
我去赤坎村找陳阿公時,阿婆一個人坐在門口,阿公拄著拐杖到外面晒太陽去了。阿婆拉著我,看寶貝似的帶我看了那幅“公雞下蛋圖”,然后說:“有一次我們為了省錢,帶了干糧,准備在醫院裡沖一點熱水當中飯吃。結果,食堂的小姑娘給我們送來了飯菜,我還以為送錯了,那小姑娘卻說,是王醫生給你們訂的。我跟身邊的護士說,王醫生比我的親人還好。”
我忽然覺得,王醫生說的“緣分”,並不是什麼客套話。在王醫生那裡,醫患之間真的就是緣分啊!
現在的鄉村,很多老年人都有慢性病,子女又不在身邊,更需要照顧和關愛。王醫生記挂著村子裡的患者,一有空就到村裡去。他說:“基層的醫生就是服務員,看到自己的患者健康了、開心地笑了,那是最快樂的事。”
那一天,王醫生送我到醫院門口時,已是正午。冬日的陽光柔和而金黃,正溫暖著這片土地。